十 的笔顺
十的笔顺:横、竖。
十(拼音:shí)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十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十锦”。
字源解说:指事字。甲骨文的十,原是一纵竖,模拟竖放的算筹(竖置一筹表示数字十),也可能是针的象形初文。商周金文由于镌刻和铸造的关系,所以金文的“十”字的竖笔,中间加肥,像个纺锤形;晚周金文则把竖中加肥的部分改成一团圆点,以区别于一般的竖笔。
春秋以后,又进一步把这一团圆点变为一横,于是,在这基础上,就发展成为汉隶和楷书的“十”。传说上古结绳记事,每到第十结时,便结一大疙瘩(绳结),“十”便是直绳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构形大概是由此而来,但这值得存疑。还应注意的是:“甲”字的金文也写作“十”。
“七”字的甲文和金文也与十相似;“十”字的小篆也写作“十”,这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古人便在“十”的上头加“宀”,作为“甲”。又把“十”的竖脚弯曲作为“七”。这样,便把“十”“七”“甲”三字区别开来了。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并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
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于前。《枚乘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