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精武陈真剧里的陈真和柳生静云?

我个人觉得整部戏这两个人突现出了一个很大的矛盾,即“大我”和“小我”的冲突。

陈真是霍元甲的五徒弟,他的本性非常适合“性情中人”这个词。在前期(霍元甲生前到陈真踢馆)他和别人的动武多半还是属于性格冲动所致,是他的本性使然。此时的他,未必就真能明白师父平时说的那些话,他的眼光和思维多半还局限在“为师父报仇,一人做事一个当”这个范围内。然而当他带着霍东觉东奔西走,最后化名程知恩到方家武馆做工的那段时间,他一直对东洋人采取“妥协”的态度,说明他还未彻底走出个人感情的范畴。他虽然口口声声是为了保护东觉,这也许是理由,但我觉得他是在自我欺骗,其实多年来的漂泊使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他害怕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直到后来东觉说出了那句话:“叔叔,这么多年,难道你还没受够吗。如果我父亲还在的话,他绝不会让东洋人这么嚣张。”(大概意思,原话不记得了)说实话,看到这里,我被这番话震撼。我觉得这是一段很重要的情节,只到因为只有这样,陈真才能真正感同身受的体会到国人当时的处境,从那一刻开始起,也开始真正走向的成熟,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让人觉得突兀。此刻他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同胞如何被外敌欺辱,而东觉的话更唤醒了他心中按捺已久的激情。面对家国飘摇的无情现实,他关注的已经是自己一介武夫怎样才能为民族做一些事。此时的陈真,已经由当年的一个性情中人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英雄,悟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深意。至于他最后也没能和方志欣走到一起,的确让人叹息。

柳生静云,一个武艺高强的东洋武士,他从出场到最后的性格我感觉一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精武陈真》里的几乎所有的男性(敌我双方),都被某种执着所牵引,有的甚至而扭曲了自己的本性。而柳生没有,在这方面他几乎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超脱。他是一个武士出身,但他似乎没有东洋武士那种嗜杀成性的一面,在他眼中流露出来更多的是一份安详和柔和,他甚至有悲天悯人的一面。在这点上,他和我们中国人更加接近,更接近我们所提倡的“仁义”,所以像柳生这样的人我们是喜欢的,哪怕他是敌方阵营的人。但在感情上,他和陈真截然相反,面对自己的国家和个人感情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什么名誉,地位都和我无关,我只想和心爱的人好好幸福的生活,其他的都不重要。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的性格显得比较像个理想主义者,很单纯。然而,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大的悲剧便在于,当想在现实世界中实现理想时,却发现可以采用的种种手段,都是对自己理想的违背。圣经上说:“想进天堂,好,那就先进地狱。”柳生应该自小受过武士道教育,也明白日本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那一套做事方式,然而一个人却很难扭转自己的本性,那只好让佐藤霸川去做这些事,他采取了“置身事外”的办法。结果是在他们自己人眼里,柳生已不再是武士的骄傲,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徒,也就导致了最后悲剧的发生。

陈真一直坚持大我,柳生则是强调小我。导演/原著安排两人完全不同的性格我觉得也许并不是说谁对谁错,也许两人都没有错。面对民族和自己的的感情,两人在这两者的选择是截然相反,一边是逃避,一边是积极面对,但结果又出奇的相同。我辈要是遇到此种情况又会如何选择。人死之后皆化为尘土,哪种生存方式才是有意义的?也许,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用以一句老话说:“冥冥中自有天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