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在后期衰落的情况下,还是战胜了西方海上强国?

当时的西方海上强国,指的就是荷兰。荷兰位于大西洋运航路线中心,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船舰超过英法两国的两倍,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建立多个殖民地。在整个17世纪,荷兰一直都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霸主,不但控制东西方海洋贸易,还广建殖民地,被称为“海上的马车夫”。

当时的明朝正是“日落西山”之际,自然灾害不断,北方瘟疫流行,李自成部起义,魏忠贤扰乱朝纲,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可谓是一个不能再乱的乱摊子。那么,此时的明朝是如何战胜海上霸主“荷兰”的呢?在明末清初,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一人名叫郑芝龙,此人是一名气极大的海商,以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武装水师。明政府没有能力剿灭郑芝龙,便转为招安,授福建总兵。

崇祯六年,荷兰人已经在欧洲无所匹敌,便迫切想要垄断与明王朝的交易,加之他们轻而易举的就占领了台湾,于是荷兰人拦截中国商船,抓捕中国商人,炮击中国沿岸,郑芝龙率领水师自卫反击,史称“料罗湾海战”。战中,荷兰人动用了十一艘铁甲巡洋舰、59艘船只及招抚的海盗船若干。明军动用炮舰50艘,火船100艘,郑芝龙集中优势兵力,炮舰轰击荷兰军铁甲巡洋舰,火船贴身近战。结果荷兰军损失惨重,明军大胜。自此,荷兰人需要每年向郑芝龙进贡1000万法郎,才能保证荷兰商船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甚至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显而易见,中国的造船业在明未已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古代帆船桅的数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驶风性能好,动力大,船速、吨位也决定于它。双桅船的载重量则只能在500石以下,这一影响持续了300余年,郑和巨舰的建造技术渐渐失传,明朝中后期的战船极少有400料以上的了,400料船排水量仅为250至300吨。甚至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两桅,载重在500石以下。显而易见,中国的造船业在明未已严重地停滞和倒退。

明初沿海的防卫是比较周密的,海上有战船巡哨,陆上有卫所军队防守,巡检司弓兵盘查。到了嘉靖年间,战船所剩无几,军队缺额半数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残疾不堪作战之辈,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使其不能登陆,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将其消灭。海防形同虚设,倭寇海盗红毛夷如入无人之境,可以任意烧杀劫掠。

明初沿海的防卫是比较周密的,海上有战船巡哨,陆上有卫所军队防守,巡检司弓兵盘查。到了嘉靖年间,战船所剩无几,军队缺额半数以上,所存士卒又都是老弱残疾不堪作战之辈,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使其不能登陆,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将其消灭。海防形同虚设,倭寇海盗红毛夷如入无人之境,可以任意烧杀劫掠。

中西第一次武装冲突的过程有多种说法,综合《广东通志》、《东莞县志》、《明史》以及外国史料的论述,可以看到这场理应明朝大军轻而易举胜利的战役并不顺利。《广东通志》记载:"檄海道副使汪_帅兵往逐,其舶人辄鼓众逆战,数发铳击败官军。寻有献计者,请乘其骄,募善水人潜凿其底,遂沉溺,有奋出者悉擒斩之,余皆遁去,遗其铳械"。

该文指明了在交战初期汪_遇到了败仗,还提出冲突后期派人潜水凿沉敌船,然后力战退敌。更重要的是记载了官军获得佛郎机铳的方式--即由敌方遗弃的。《东西洋考》因而将冲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官军力战不能退敌,第二阶段派人潜水凿沉敌船,打败了佛郎机。

概括中外多种说法,我们知道汪_率领明军击溃葡萄牙人,是经过多个回合反复战斗得来的。一开始汪_并不知道西洋火器的威力,葡萄牙人凭借手中武器据险而战,使明军在交战初期战败。之后汪_在劣势装备条件下,依靠兵力雄厚和本土作战优势改速决战为持久战,长期围困将近一年以待敌疲。

之后,明军利用台风或暴风雨的恶劣天气,在火铳威力不易发挥之际,全线出击打败了对手。毫无疑问这是一次代价大而收获少的胜利,西门的四只船有三只逃出了包围。明军应该仅仅是占领了空荡荡的屯门岛而已。当时的人已经认为:"不数年间,遂启佛朗机之衅。副使汪_尽力剿捕,仅能胜之"。屯门之战使明朝认识到蜈蚣船和佛郎机铳的威力,在引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同时也为紧接着的西草湾之战取得胜利积累了战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