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赤足”是什么意思?
赤足,在古代的意思有:红色的脚、光着脚。
1、赤足——红色的脚。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精卫填海》先秦:佚名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释义: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外形跟乌鸦相似,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2、赤足——光着的脚。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山石》唐代: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释义: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扩展资料:
古代冬天非常的寒冷,如果外出捕猎的话,脚踩在雪地里刺骨难忍,于是古人便用兽皮裹在脚上,以保护脚不受冻伤。再后来,鞋子的穿着便像是衣物一样常态起来。一直到三千多年前,《周易》中出现了“履”字,表示鞋子开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出现。
明清时期的鞋子更加的多样,并且出现了地区和阶层分类。因为天气原因,所以北方的鞋子一般很厚实,称之为“菱纹绮履”。而南方的天气相对炎热,需要鞋子透气,于是便出现了棕麻鞋。同时,为了彰显等级制度,明清时期政府下令不许百姓穿靴子,靴子开始成为官家独有的标志。
而女鞋则独具特色,鞋底子使用木头制作,高一寸到五寸不等,因为底子上宽下窄,所以称为马蹄底或者花瓶底,也就是我们在清宫剧里面经常看到的形象。
鞋面由绸缎制作,上面有五彩的刺绣,富贵人家还镶嵌着各种各样的宝石,看起来富贵宝气。这种鞋已经很接近现代的高跟鞋了,穿起来挺胸抬头,女性气质马上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