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孔都“美”在哪里?

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影响着不同的审美权重,这时主流的中国面孔,都是特定时期的代表性人物。

一、盛世之美

盛世的代表面孔往往是各类美人。

毕竟“饱暖思淫欲”,此淫非彼淫,指的是更多的奢靡欲望。满足大环境平安顺遂、日常衣食无忧后,人们追求的就不只是简单生存,而是享受生活。赏美,变美,就是盛世最直接的享受方式。杨贵妃,作为名动大唐的美人,也代表着特殊文化现象,同样,也是时代的典型面孔。

都说大唐之美包容。为什么包容,因为国力强盛,文化多元,从底蕴到表现形式都支撑得起不同类型的美。所以即便主流审美是代表国力强盛的盛世丰腴,也同样支持千年来对女性娇柔修长的审美需求,人们有选择的余地。美,向来都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输出。

社会环境决定了一段历史时期的审美主旋律,上层审美决定了当下流行的细节。底层群众接受到这种审美信号,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再竞相模仿、口口相传,把整个审美面铺开。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繁盛之后,完成向上反馈以及新一轮自上而下的审美输出。这种感觉,就像一滴墨滴入清水,从侵入到融合。包括近百年来女性形体美的变迁,背后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特征。就像古时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道理,美更是盛世审美疲劳后追求的清癯,是乱世天下未定时对繁盛丰盈的向往。

恰好生对时代的美人,很自然的就会成为当下主流面孔。

二、乱世之雄

乱世之中的代表面孔,就不再是美人了。古时是乱世枭雄,现在是救世英雄。

要说今年最有代表性的中国面孔,莫过于奋战在疫情中的每一个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身份,排除万难只为拯救身处危难时刻的同胞。“不想当逃兵”的李文亮,在抗疫一线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他不幸逝世后的当晚,世界卫生组织在推特上发文称:“我们对李文亮医生的逝世深感难过,我们都应该赞扬他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上所做的工作。”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是这次疫情中定海神针般的存在,看到他沉稳的面孔,人们焦灼的情绪就能被渐渐抚平。以钟老为代表的医护人员们,是这次抗疫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不同岗位默默奉献的群众,他们都是平民英雄。优酷推出的《中国面孔》,就是一档关注疫情的人物类系列微纪录片。这里面,我们能看到因为接到一个给江苏医疗团队配送防疫物资的订单,而感到无比自豪的外卖小哥;也有连续指挥交通20多天,忙到连亲生儿子都见不到自己的交警;还有很多很多平凡又不凡的面孔。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每一份善意,每一次默默付出,才能支撑起抗疫大军,让自己的亲友更早的回归安全的环境。

这些,才是当下最值得被铭记的面孔,也是能代表国魂的面孔。

三、日常的平凡质朴

这个时代好就好在,平凡质朴的面孔也有机会成为文化现象,从而被广泛传播。

“被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儿本身不再是明星的特权。前段时间美国《时代》杂志出版了一期疫情专刊,一同展示了很多在疫情中有影响力的面孔。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则是唯一的华人面孔——外卖小哥高治晓。每天都风雨无阻的走街串巷,把每一份订单,都稳妥的送到我们手中。疫情期间,高治晓每天早晨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再花20分钟对电动车和衣服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毒传播,然后才能开始工作。

中国其他几百万普通外卖骑手跟他也并无区别,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繁忙的工作,却始终坚韧而踏实。正是这样的质朴的他们,成为点亮疫情期间灰暗天空的一束束微光,也成为能够代表文化现象的中国面孔。

四、背后的国之栋梁

如果说李子柒这样的女孩,在一些人眼中也只是走了狗屎运的小人物。那么跟她一起被写入这次期末考卷的袁隆平爷爷,得是毫无争议的中国面孔了吧。当记者问到,已经90岁的袁老现在最在意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竟然是:“关心杂交稻”。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杂交水稻事业,在本人看到“吃的太饱”表情包时,袁老的反应很严肃。作为经历过真正穷苦时期的老人,他没法感受这种现代调侃式的幽默。袁老的反应告诉人们,不想再看到任何人被饿肚子吃不饱。

值得被大家尊重、郑重以待的国之栋梁不止袁老。像他一样为国家做贡献的科学家们还有太多太多,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幸运有机会走到人前。药学家屠呦呦,从一开始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到发现了青蒿素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和国勋章获得者。这背后,是几十年不计名利的不懈努力。正因如此,屠老也在今年3月入选2020年《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这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面孔。

时代发展的不同时期,最受重视的文化现象也是不同的。影响人们内心评判标准的权重不同,代表的中国面孔也不尽相同。赏美固然是最轻松快乐的事情,但能成为门面担当的,可不止拥有“美”这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