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国家非遗吗

大禹治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成为武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谓是实至名归。48岁的张引娣和52岁的黄国华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在晴川阁工作多年的她们,对武汉大禹治水的研究,比任何人都多、都细。

黄国华说:“大禹治理长江、汉水水患,有史料,有物证,这次将大禹治水传说申报非遗,除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与大禹治水的关系,同时,也将大禹治水中公而忘私、忧国忧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尊重自然、因势利导、民族融合,九州一家的精神发扬光大,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极具现实意义”。

关于大禹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曾驻足大别山(今龟山),见不少百姓在山上种柏树,于是自己也种了一棵。这棵树长得非常茂盛,根都伸到东西湖柏泉的一口井下。据《续辑汉阳县志》记载:“相传禹植柏大别山(今龟山)头,根达柏泉井中。”黄国华说,传说里,柏泉井下的树根,在太阳的照射下,好似两条鲤鱼在水中戏水。

在晴川阁,随处可见与大禹有关的名家诗词,若是一位专门研究大禹的学者,在这里花上一天的时间都看不完。禹碑亭是不能错过的地方,该亭雕梁彩绘、灰柱青瓦、麻叶斗拱,亭中立着两块背面紧连的禹碑。其中一碑为清初文化名人毛会建(毛子霞)所摹。禹碑上的文字古朴隽秀,笔法似小篆圆润,却并非小篆文字,生涩难识。

此碑高近3米,宽约1米的禹碑,全碑77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末行空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4字。据介绍,历代中国文人都试图破译碑上的文字,但至今都没人能认全。张引娣和黄国华这两位非遗传承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破译这部禹碑天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