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丨平凡之路,唯信仰与自由不死

文|三三

《冈仁波齐》,这是一部关于藏族人朝圣的纪录片式电影。

了解到这部小众的片子,是看到老师在朋友圈的分享,里面一句话这么评价——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

从南京回来,便找来一看,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408.6公里,有生、也有死,这是11个人的人生片段,也是普罗大众的。

电影开头,便是很日常的晨起画面,整体色调灰冷,藏族人们在苍茫大地间,放养牛羊、席地喝茶,围坐在一起聊天、祈祷,电没了,便点起一支蜡烛,电来了,便熄灭。

一天,藏族汉子尼玛扎堆,为了帮叔叔完成朝圣的心愿,打算在新年过后启程去朝圣。

于是,故事便徐徐展开了。

最终,这11人,一位孕妇、一个9岁的孩子、一个有残疾的少年,还有常常喝醉酒的屠夫,伴着家人的祝福,在隆隆的拖拉机声中出发了。

他们的出发即从当下一刻开始,一步,一伏地,一叩首,一合十,一念,一想,这段历时一年的朝圣之路开始了。

一路上,几乎没有人说话,他们重复着这一系列的动作,从天亮到天黑,从大雪纷飞,到绿草青青,九岁的孩子头疼了,也还是毫不含糊地继续磕着长头。

一路上,有新生命的诞生,也有老人的去世。仿佛是生死轮回,他们祈祷,他们接受,他们祝福,他们前行。

一路上,有积水,他们趟过去,有大雪,他们磕过去,有石头掉落,他们走过去,有虫子经过,他们就静静趴着,只等虫子走过。

一路丈量,一路经历,都是那么坦然,那么平淡,连预想中电影的转折点都没有。

电影的最后,这群朝圣者还在这么一步,一伏地,一叩首,一合十,一念,一想中前进着,群山在烟雾中,人在群山中。

11个影子看似渺小,却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显得神圣。

也许,这一步、一叩首,就是朝圣本身。

也许,这么平淡,这么平凡,就是人生。

可这平淡里,又多了很多充盈与丰富,直达内心深处。

这群朝圣者,

他们在风里、在雪里,叩首、磕长头,我们也时时刻刻忙碌着、用力生活着。

孤寂与热闹,漫长与快速,看似天差地别,

其实也有一样的,

他们坚守自己的信仰,努力成就内心的自由。

我们也有自己的期盼,努力实现预期的美好。

他们的每一步每一个磕头,都算数。

我们的每一步每一次努力,也算数。

这是另一个故事。

在一个地方,也有11个人,在自己的平凡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着。

就像《没眼人》开篇写的

传说,二战期间,在西部太行上深处,

有过一支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殊情报队,

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但太行人管这些人不叫瞎子,

叫没眼人。

原先不只11个没眼人,一***有33个,可是仗打完了,这支队伍却还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他们以流浪卖唱为生,行迹缥缈,与世隔绝,只远远闻得太行山上纯粹自由的歌声,毫无杂质,便是他们了。

他们和朝圣者一样,一直在行走,只有一件行李,就是铺盖,只有一个信仰,就是不停地唱,只有一个节奏,就是一个梆子。

没有光与影,没有家与爱,没有世人的欲望,可他们的心却是明媚如早春的日头,他们的爱却是鲜活如耳边的歌声,他们的快乐,我想,是真正的快乐罢。

他们一直在路上,朝着他们心中的“冈仁波齐”,或许根本不存在的地方走去,他们心怀着信仰,平淡地接受一切经历,好的或者坏的,进而获得内心的自由,超脱自在。

而我们拥有一些东西,还想要更多东西,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凡,却抱怨每日困于平淡的日子里,

我们以为可以获得自由,却在自己编织的笼子里黯然失色,

我们在脑海里描绘一个又一个理想的画面,却从不出发,

我们对这个世界有向往,我们也看的到这个世界的光亮,

可在我看来,和没眼人相比,我们的心还不够亮。

其实快乐,其实幸福,无关地位,无关权力,我们做出选择,并忠于自己的选择,付诸全部努力,倾其所有去实现。

在这个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适时停下脚步,想一想,自己的本心。

果然最近喜欢怀旧。

记得那年高考,其他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作文题却记得很牢,是拒绝平庸。

还记得自己写的是扑火的飞蛾,应该是用词很壮烈,最后势必上升到一个高度。

也记得当时拿到这个题目,想到了身边见到的、听到的、遇见的,各种平庸。

高考结束后,

有的说,这个题目自身很平庸,

有的说,这个题目和模拟题里的可以通用啊,

有的说,最后不都是平庸至死嘛。

现在回过头想,拒绝平庸这四个字,其实是沉甸甸的。

有多少人已经忘记了那个曾经在作文里信誓旦旦喊着拒绝平庸的自己,

有多少人低头想看一看这个在生活里被磨得圆滑世故的自己,却只看到了啤酒肚,

有多少人大声高喊着信仰、喊着自由,走得很快很快,到头来,心却停留在原地。

平庸,和平凡——

我们可以平凡,而很多时候我们终将平凡,可平凡的我们,就算每日柴米油盐,就算在地铁上跨过人山人海,就算被生活的利刃伤得又哭又笑,我们还是我们啊。

只要我们不躲避,不挽留,明明知道,这个冷漠的世界不会善待自己,可依旧怀揣着信仰、怀抱着真实的自己,在平凡之路上前进着,哪怕到头来两手空空,我想,是有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无限的充盈的。

可,好像我们越来越平庸了呢。

奇葩说里有一集,辩题是如果我们最后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怎么会是一件坏事?

我想,夜深人静时,会有很多人悔恨,恨自己怎么就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然后,一觉睡醒,又忘了。

我们从学校走出来,窥探这个社会的熔炉,我们看到很多不堪与丑陋,看到很多扭曲与世故。

可当坚持本心的我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起,不忘初心便成了一件挺难的事情了,或者说,我们也变了,我们的眼里,没有光了。

记得小时候,很多人说想当科学家,现在听到小孩子这样说,会嗤之以鼻,

记得那个时候,为了一道题目,我们可以白天想,晚上想,做梦想,

记得那时的我们,好像有很多很多梦想,很多很多。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提梦想,不再说坚持。

回到这个辩题,即使看透了社会的种种,即使明白在成长过程中势必要承受些东西,即使有些东西,我们改变不了,无能为力,我希望,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并使它发生。

就像这群朝圣者,或者这群没眼人,我们可以在前行路上修行,选择自己的本心,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沉着而不寡断,智慧而不狡诈,终获自由。

就像马东说的,世事洞明,但不以世故待人。

我想,对待自己,也不要世故罢。

这部电影的片尾曲,是朴树的。

我一直知道朴树,大多停留在白桦林的时候,后来重新听他的《生如夏花》、《那些花儿》,再后来有了《平凡之路》、《清白之年》。

在歌里,于我,他是一个抱着理想,低声诉说人生困惑的少年,不张扬、不示好,很简单,很真切。

记得在一档节目里,主持人问朴树上节目的理由。

朴树低头,思忖了挺久,抬起头,像个小孩子一样,说,我觉得人得吃饭吧。

主持人又问,今天唱这首歌的理由是什么呢?

朴树说,经纪人选的,他想推广它。

主持人笑了,台下的嘉宾们笑了,朴树也笑了。

镜头推到朴树的面前,他很少直视镜头,仿佛很不安的样子,他说他想说的,唱他想唱的,做他想做的。

如果说多年前的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那现在的他没有变,他唱的魂儿也没有变,用心、用信仰谱写的清白乐章,终将获得俗世的圆满。

这样无华的一个人,遇到这样无华的一部影片。

朴树这样说《冈仁波齐》,他觉得朴素自然,心生敬意,当下决定把新歌更名为《No Fear In My Heart》,并重新编曲,重新演绎,最终这首歌也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一首歌,一个动作,一个转身,一个轮回,无论是朴树,还是这一群又一群人,他们***同的是,在看似平淡又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坚持一份信仰,最终获得自由与充盈。

都说人生不易,多少人是为了我们负重前行,也许是时候,该我们自己上路,走下去,这是真实的生命,接受平凡的自己。

就像《平凡之路》唱,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愿每一个选择都忠于灵魂,

愿,平凡之路上,不弃信仰,终获自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