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罗霄
1955年,我军开展了史无前例的三军授衔仪式。对每位开国将领而言,这一天无疑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毕竟授衔是对他们过去军事生涯的肯定,也关乎他们一生的荣耀。
尽管早在授衔的三年前,我军就公布过一次干部评级名单,1955年的授衔也基本是沿用这个评级标准。在1952年的评级标准中,一***设立了9等21级,其中规定大军区司令、军委委员级为第二等,在1955年授衔普遍对应元帅和大将军衔。
萧克在我党的资历很高,早在1926年即加入了我党,在我军的三个重要时期,萧克分别担任了重要职位。如在红军时期担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抗战时期担任120师副师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更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和第四野战军参谋长。
萧克的这个履历,毫无疑问在干部评级标准中是位列第二等的,1955年授衔就算不是元帅也应该是大将才对。然而在实际授衔过程中,萧克被授予什么军衔呢?
熟悉党史的朋友会知道,萧克最后仅仅被授予上将军衔,令人唏嘘不已!因此坊间流传这么一个说法,叫“粟裕镇大将”和“萧克压上将”,由此不难看出萧克的授衔是有所偏低的。
据萧克上将晚年回忆,他之所以最后授衔止步于上将,与他在重要时期两次犯下的两个错误有关。
萧克有着怎样的经历?他所提的两次错误具体是指什么?事实果真如他所说吗?
萧克,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今属郴州),他的家中有兄弟三人,尽管家庭条件很清贫,但在当地也称得上是一个书生门第,父亲萧覃茂中过清朝的秀才,母亲虽说是旧式的女子,但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从小督促萧克三兄弟读书写字。
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下,萧克很早就开始接触《四书》、《五经》,再大点又被父亲送往当地高等小学读书,后来又考进嘉禾县的师范学校。
1925年,萧克的大哥萧克昌因与绿林交好,本村的地主萧仁秋告官诬陷他和土匪有染,因此被抓了起来。官府收受了钱财,在没有经过详细审查的情况下,就把萧克的大哥残忍杀害于狱中,得知真相后的萧克十分愤怒,发誓要除尽天底下所有的贪官和地主。
恰好这个时候,萧克的二哥萧克允从广东求学归来,在与二哥交谈的过程中,萧克听到了很多新的见闻,诸如“十月起义”、“马列主义”、“***产 社会 ”等,这些全新的理念给萧克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不久,萧克一个人只身南下广州,打算报考军校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
得益于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到了广州之后,萧克很顺利地就考上了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这是一所为国家培养宪兵队伍的学校。不久,宪兵教练所并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萧克和林总、张灵甫等人成了同学。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摆在萧克面前的路其实有两条,其一是到基层做一名普通的战士,其二就是选择到机关进行工作。相较于后者,上战场显然风险指数要高得多,但萧克并不害怕上打仗,他早就做好了上战场的的准备,并且一定要进入叶挺的独立团。
从广东一路到达湖南,萧克总算追上了叶挺的部队,战士们告诉他叶将军的兵可不好当,劝他最好考虑清楚。萧克当即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非叶将军的部队不进!”成了一名战士后,没过多长时间,萧克的表现就让他的连长眼前一亮。
在北伐军攻打汝南之时,敌人的炮火非常凶猛,萧克作为一个新兵,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但毫不畏惧,还沉着冷静的指挥其他战士灵活作战,看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凭借着这份果敢与笃定,萧克很快成长为叶挺军中的一名连长。
1927年,萧克跟着叶挺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军的第一枪。从1927年到1955年授衔前,萧克从一名连长一路成长,历任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尽管萧克一路走来十分的顺遂,但受限于个人的 历史 局限性,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萧克还是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后,尽管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很快就陷入了10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部队不得不南下突围。在途径三河坝的时候,起义部队一分为二,由贺老总、叶挺等等领导率主力部队逃亡潮汕,朱老总、陈毅则留下来殿后。事后,朱老总得知主力部队被打散,贺老总率残部前往湖南,叶挺被迫流亡南洋,于是率领仅有的800位火种来到井冈山,伟大的朱毛红军就此胜利会师。
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后,部队被重新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朱老总担任第四军军长,伟人任职党代表,而萧克此时正是红四军旗下的一名支队长。
尽管部队整编的事情解决了,但一个新的问题随即在军中暴露出来,即党代表和军长之间到底谁更权威?由于当时没有明文的规定,因此红四军战士们就这件事有着十分严重的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红四军召开了白沙会议,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来决定纷争。
按照我党今天的规程来看,军队由党指挥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在。况且参加会议的都是当时的高级将领,应该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实际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人都认为军队应该保持独立性,时任支队长的萧克也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仅有伟人本人、林总等个别红军领导支持由党指挥军队。
一支部队如果不受党的指挥,那么这支部队就很难清楚自己的使命,更何谈用生命的代价去追求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显然,当时的红军中很多高级领导人也不具备这样的觉悟。好在1927年的古田会议中,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后来一致做出表决,同意了红军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武装。
萧克认为这是自己犯的第一个错误,其实在当时的 历史 情景下,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用一个不懂军事的领导人指挥军队,同样很容易出问题。例如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当时的领导人博古就因为不懂军事差点给红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1934年,湘赣苏区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在任书记、萧克同志奉命率领下,在东印江县与贺老总的红二军团会师,事后红二六军团整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萧克任红二军团副总指挥。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成功会师,但红四方面军首领张国焘见自己势大,野心进一步地膨胀了起来,不但不肯服从中央北上的命令,最终南下选择了另立中央。
草地分兵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张国焘在南下四川之后的战斗中接连受挫,部队损失惨重。为此,他通过从中央红军处得来的电台,令红二方面军前往甘孜与自己会师,并极力对红二方面军进行套近乎,毫无吝啬地给红二方面军添人添枪,对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萧克也表现出极大的重视。
此时的红二方面军,由于和中央红军彻底失去了联系,萧克并不清楚张国焘为何南下,也不明白中央红军单独北上是什么原因。在这种情况之下,萧克稀里糊涂地接受了张国焘的任命,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长之职。
萧克就任红四方面军的职务,对当时已经北上的中央红军而言,无异于是公然支持张国焘。尽管萧克不知道具体原因,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情有可原,但对比贺老总和朱老总等人坚决站出来反对张国焘这点来看,确实在党性方面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件事,萧克终其一生都没能和张国焘彻底划清界限,或多或少对萧克的军事生涯造成了一定影响。
然而,要说萧克最后被授予上将就是因为这两件事被打压,则未免显得有些夸张。毕竟萧克在55年授衔之时位列第一上将,整体来看也能说得过去。
其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接受了国民军的改编,改组为国民军第八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主力师。其中,萧克担任120师副师长,再次与贺老总成为搭档。从职位上来说萧克这个位置是实至名归,完全看不出任何打压的痕迹。
其二,萧克的资历虽然很高,但还远达不到元帅的水平,也就是介乎上将到大将之间。尽管他曾经是120师的副师长,和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9师师长徐向前平级。但聂帅和徐帅是华北军区正副司令员,在级别上高出萧克的第四野战军参谋长一级。
其三,大将军衔人数有限,需要做到平衡各方面军的需要,一野并没有很多大将军衔的名额,仅有的一个名额也给了许光达。之所以许光达比萧克更具代表性,是因为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来源于洪湖地区的红二军团,而萧克更能代表的是从井冈山独立出来的红六军团,最终造就了萧克成为我军的第一上将。
不过萧克上将在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之后,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反而成为其余开国将领看齐的典范。尽管在军衔的评定上并不理想,萧克的实际职务上却相当的高。建国后,萧克先后担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纵观萧克上将的一生,尽管他曾在关键时刻几次犯下几次严重错误,但这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着丰功伟绩的将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萧克上将不只在军事方面十分专长,他还是一个在一个文艺方面不可多得的儒将,早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就曾写出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晚年这篇小说在出版之后还荣获矛盾文学奖,不得不让人感叹他人生的多姿多彩。
2008年10月24日,一代名将萧克在101岁的高龄之时骤然长逝,走完了他为我党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