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墓的平面布局
1946年3月17日,“军统”局副局长戴笠,从青岛乘飞机飞往南京途中,在江宁县岱山困雨沟失事。戴笠死后,蒋介石亲自为他在中山陵选定墓地,隆重下葬。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豪华的戴笠墓早已不复存在,甚至就连它的具体位置也没人能说清了。
从无梁殿南侧的小路向西走。走过一个路口后,路开始变得相对宽阔,平整的石头路面上,一粒粒拳头大小的石头清晰可见。又走了三四分钟以后,路的右侧,出现了一块竖起的铜牌。根据铜牌提示,眼前这条弹石路,是上世纪30年代,专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第三公墓而建。
继续走了两分钟后,这就是通往戴笠墓的墓道,也有60多年的历史了。这条宽约1.5米的水泥路面上,有很多细致的方格子,因为林深少阳光,上面长着斑斑点点的青苔,而路两旁的排水沟,还在发挥着作用。沿着墓道走了几十米,右边的宽阔地带,突然出现了三列并排的台阶。
拾级而上,眼前是一片茂密的荒草。定睛细看,荒草丛中卧着两块花岗岩石,其中一块有一米多宽、两米多长、20厘米左右厚,冯德奎说,这可能就是戴笠墓当年所用棺盖。另一块石头,比棺盖要厚许多,冯德奎说,这可能是戴笠的墓碑。记者仔细看了看,这块石头表面粗糙不平,没有任何文字标识。
除了两块大石头,荒草丛中还掩着一个和石制棺盖大小相仿的深坑。坑内荒草丛生,并无他物;坑的四围,则是用整齐的砖石砌成。这就是传说中的戴笠墓穴了。
在2009年已经出版的《钟山志》里,也清楚记载了戴笠墓的位置:“进思亭西侧,原阵亡将士第三公墓前”,并简单描述了墓址样貌,“现仅存残碑卧于地面,整个墓址尚可见”。
戴笠墓的确是上世纪50年代被拆的,“南京解放后,各界人士强烈要求破墓开棺,1951年春,由陵园的佃户七八人用铁锹沿着镶嵌的花岗石缝口,逐块剥落,约一个星期时间,就破墓开棺。”棺木打开时,刘维才也在场,“我亲眼所见,内有烧焦的残骨,左轮手枪一支,龙泉剑一把,还有两个皮鞋后跟。那把龙泉宝剑,已经被烧变形了,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把刺刀。”
戴笠墓被拆后的1953年,毛主席还曾来过中山陵,“主席曾问过戴笠墓的事情,听说已经被拆掉了,他还说,‘不要把他搞掉,留作当反面教员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