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换人生28年

“错换人生28年”当事人姚策在度过这次“病危”后已经出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将会返回“老家”(养父母的所在地)立遗嘱。在一定程度上,他已经对治疗不那么上心。与此同时,他的生母好像依然并不想放弃他,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儿子的岳父在整理病例材料,依然在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

要知道,对于当事人姚策这次“病危”住院,他的养母始终是没有再发声的,具体的原因到底是“身体不适”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但是从舆论上传出的“财产分配风波”来看,似乎有着难以撇清的关系。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更愿意相信养母不发声也是为儿子着想。

毕竟,以目前当事人姚策的病情状况来讲,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两个家庭的父母,最好的心态就是“向死而生”。就如当事人姚策放不下4岁儿子一样,想必4个老人也一样放不下病情日渐恶化的儿子。无论怎样,他(她)们都是互相爱着对方,只不过因当事人姚策的疾痛而略显悲凄。

可事实上,在具体的事件推进过程中,媒体舆论始终对两位母亲并不友善,一会儿将矛头直指生母,一会儿将矛头直指养母。然而,从根本上讲,两位母亲的身份并不单一,可谓既是“养母”,也是“生母”。只是,最大的区别在于,她们始终处于现实意义上对立的位置。

并且她们终将会因当事人姚策的病情无法挽回:“失去一个儿子”。对于这样较为残酷的现实,她们心里应该有数,只不过在“最后一疼”的到来之前,她们会想尽办法把时光多留住一会儿。这是作为母亲的“执念”,更是作为人性的情不自禁。

然而,回到现实的考量上,两位母亲除却要面对儿子姚策病情的“并不乐观”,更要面对“最后一疼”之后,该如何重建各自家庭的正常秩序。因为谁都清楚,现实的家庭运转,不仅需要精神的慰藉,更需要物质的平衡,而在这两个问题上,两位母亲终究无法回避她们的“怕和爱”。

坦率地讲,关于两个母亲的“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她们都不愿意看到儿子姚策被病魔缠身,更不愿意看到儿子姚策被病魔带走后,儿媳和孙子离开她们的视线。不同的地方是,当事人姚策的养母找到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而生母却大概率会失去自己的亲生儿子。

在一定程度上,她们***同的“怕”肯定是无法避免的,说到底,如果当事人姚策最终不治而去,他的妻子还那么年轻,孩子也那么小,以世俗的观念来讲,大概率还会走进另一段婚姻。到那个时候,有关姚策和两个家庭的勾连,也只剩孙子的存在。

至于当事人姚策的妻子来讲,最多也是出于对姚策的尊重,作为晚辈和两个家庭来往,但互动上肯定会越来越少。有句话说得较为现实:“眼珠子都不在了,眼眶子还有什么意义”。这用来描述当事人姚策未来的家庭格局,可谓再恰当不过。

另外,关于两个母亲的“爱”,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她们对养子的爱都是货真价实的,如果不是错换人生闹剧的戳破,可能永远都把养子当亲生儿子看待。不同的地方是,当事人姚策的养母只是找到亲缘之爱,而生母却在不远的未来会永远失去亲缘之爱。

就当事人姚策的养母来讲,之所以会跟养子发生纷争,就在于“养育之恩”会催生“相爱相杀”,而对于当事人姚策的生母来讲,即便知道儿子身体里流着自己的骨血,却不见得有那么亲近,所以她才会在社交媒体上强调“没敢问他”回老家的事儿。

在这个问题上,舆论的***识其实也很明确,也就是把养育之情还是放在“第一位”的,并且作为当事人姚策来讲也应该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才会在出院的时候对媒体说,自己打算回老家立遗嘱,虽然他并没有明确是那个老家,但从语境上可判断,应该是养父母的所在地。

与此同时,错换人生的悲剧氛围,可能并不会随着当事人姚策的“最后一疼”而减弱,反而会随着“最后一疼”走向极点。虽然俗世之中,朴素的情感更期待两个家庭走向“一家亲”,但是回归现实的处境,每个人终究是过往岁月的囚徒,太难因为亲缘的拓展,走向所谓的“两边讨好”。

就如当事人姚策这次病危住院,为何是生父母陪伴着,而不是养父母,可能外围的人只是看个表象,而作为人之常情来讲,大概率是生父母想通过最后的陪伴,弥补错换人生28年导致的遗憾。而作为当事人姚策的养父母,可能始终还是处于关注状态,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而已。

不得不承认,当事人姚策的养母是“失而复得”,他的生母是“得而复失”。她们的感觉虽然不一样,但底色却是一样的悲凄。甚至回到存在主义的尺度上,养母即便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却也终将失去“28年的儿子姚策”,从这一点上看,她比当事人姚策的生母更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