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团行动的周密策划 诈降“投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南方的日伪当局为了解除新四军对其心脏地区南京、苏州、上海一线的威胁,切断苏北、苏南抗日根据地的相互联系,于1943年初调集兵力,对我苏中地区进行清乡,并选定以临江濒海的四分区为“清乡实验区”。日伪的首选目标,是新四军的地方武装———由汤景延任团长的通海自卫团。

汤景延(题图),江苏如皋人,第一次国***合作时期,他正在上海中华体育师范读书,先是加入了国民党,不久又参加了***产党。毕业回家乡如皋后,以国民党员身份,出任县党部书记长,后曾多次寻找中***组织,终因形势变化未果而失去了联系。全面抗战后,上海、南京相继失陷,国民政府远迁四川重庆,汤景延以自己的声望,在海门组建游击总队投身抗日,任参谋长,坚持斗争有年。后来接受国民党收编,先后担任过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属下的支队副、团副、大队副等职。1941年夏,当汤景延的上司李长江准备投敌时,他毅然与李分道扬镳,与中***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回旧地海门,重新组织抗日武装通海自卫团,担任团长,在日伪顽夹缝中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民众亲切地称其为“汤团”。1942年2月,汤景延重新入党,企盼了17年的愿望终于实现。

1943年2月中旬,一位不速之客求到汤景延的驻地。此人是日伪南通特工分区特工陆某,奉苏北特工站站长姜颂平之命,专程来此策反汤景延。他与汤景延在李长江手下***过事,私交甚厚,平日里以兄弟相称。

陆某知道汤景延的脾气秉性,对如何游说作了充分准备。一番寒暄之后,开门见山劝汤景延投奔汪伪政权,***享荣华富贵,并有名有姓介绍了汤景延的几个旧友,投奔汪伪政权后如何升官又发财。汤景延暗想,且留着这个人或许有些用处,遂虚与委蛇:“此事且待与弟兄们计议后再说,但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朋友照做。”陆某以为有苗头,点头不迭。

汤景延向军分区汇报了陆某劝降事,上报到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处。粟裕萌发奇想:何不如此这般?经报请军部与华中局批准,粟裕的构想成了决策:由汤景延率该团假投降打入伪军,其任务是搜集敌人情报,牵制敌军行动,控制沿江口岸,确保人员物资通行,配合主力部队里应外合打击日伪。

汤景延按上级指示等鱼上钩。果然,半个月后,陆某来讨回音了,还带来了高档礼品。汤景延称这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要讲条件,要求和苏北特工站站长姜颂平面谈。

3月底,汤景延由陆某陪同到南通见姜颂平,提出条件两项:一是必须保持原有建制,不能动我一兵一卒,这是我当团长的本钱;二是部队必须驻扎在老地方,人熟地熟便于发展。

这两条本是伪军中通行的,姜颂平爽快答应,经与苏北清乡公署主任张北生商量,得到日军顾问同意,与汤景延达成交易:汤团接受和平军番号,编为苏北清乡公署外勤警卫团,部队建制照旧,仍在通海原地驻防。

一个整团诈降,如有一人出了差错,就有被一网打尽的危险,故务必健全组织,纯洁队伍。军分区司令员兼三旅旅长陶勇遵照粟裕指示,将汤景延的通海自卫团与崇明警卫团合并为一个团,仍以汤景延为团长,另调顾复生为不公开的政委,沈仲彝为副团长。同时严格政审,将不合适的人员调走,还调进了30多个党员干部。全团编为3个营6个连,计630人。

粟裕召见汤景延,细细叮嘱,鼓励说:“你有完成这一特殊任务的有利条件。你在国民党军队多年,有多个旧交在汪伪政权中任职,正好利用这层关系在那边立足。你不仅熟悉还能模仿伪军政人员的作风,适合演红心白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