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湘的主政深圳
他是改革开放最早的试水者,也是一场世纪大变革的牺牲者。他是特区政府第一任市长,抱着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来打深圳,是深圳人永远怀念的“拓荒牛“。 特区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而梁湘总在无畏的一路逆风前行。深圳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国际商业大厦”,这个53层高的楼是深圳特区当年第一座高层建筑。
1981年夏天,梁湘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这座大楼的施工。省建工部门把大楼的施工任务分配给了省内一家建筑公司,但这家公司漫天要价,而且不到一星期就涨价三次,它还按老办法要特区提供基建材料的供应指标等。双方本谈好两个月,已经打好桩的工地上青草已长了很高,施工却仍未开始。梁湘闻此,大为恼火。“我就不信没有张屠夫,我们就要吃带毛猪?”他跟同事商量后拍板借鉴香港经验在基建工程中面向市场公开招标。这样的创举等于把省里上级部门手中的权给弄没了。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在“八级大风中顶风行船”。
梁湘深知他面对的是一场什么样的困难,但他不肯后退半步。他鼓励同事“改革是一场革命,不改革就没有特区的前途。谁要阻挡特区改革的道路,就把谁撤掉!”不久,省基建部门负责人陪同国家建委一位副主任来到深圳特区,这位负责人对特区建设提出了8条意见,称不准对港澳公司招投标,这是“主权问题”。
梁湘站起来讲了一番话:“竞争促改革,竞争促进步,不管省内还是省外,谁能干就该谁来干。特区要率先改革,就得让省外的基建队来参与投标,请港澳的建筑公司进入特区投标。什么叫国家主权?大家都清楚,请别拿大帽子吓人!”这就是梁湘的性格,虽然60多了,却依然生猛。老一辈的人今天想起这些还觉得很过瘾。 在梁湘离开深圳领导岗位十年之后,深圳发展的基础基本上还是梁湘和他的战友们用巨大的手夯实的。
深圳特区应该办成什么样子?这在当时谁也不清楚,也没有先例可循。当时有意见认为是办一个封闭式的加工区或办一个“自由贸易区”,但范围不要超过两平方公里。在特区不知驶向何处时,梁湘用行动回答了特区的发展方向问题,在深圳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对深圳经济发展提出“三个为主”。即产业以工业为主、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
但深圳一系列的变革换来“变天论”。“深圳除了九龙关门口仍挂着五星红旗,一切都已资本主义了”,有人说“姓梁的把国土主权卖给了外国人”。一位从未来过深圳的老同志,听说深圳“变天”的消息,竟号啕大哭,认为“流血牺牲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1981年11月前后,中纪委派来了调查组。不久,北京有人发表文章《旧中国租界的由来》。然而,梁湘不为所动,仍请来了境内外逾百专家对刚刚拟出的《深圳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大纲》进行评议。1982年2月3日,《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印制。这份珍贵的文献成了后来深圳的近十年的实践大纲。
1982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约见国家计委负责人,当年4月,北京还专门召开了有关深圳的会议,“仍然应该坚持计划经济”的论调,让人开始怀疑特区还会不会继续的担心。直至1984年1月29日,视察了深圳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梁湘才渡过险滩,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