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李洪泉的新闻事业及写作生涯1

父亲叫李洪泉,曾用名李树枝。出生于吉林省梨树县杏山公社獾子洞大队。中学没上完就在家里干些农活,上山打柴。后来,进到四平城里到一个叫同记号粮栈里当学徒工。因为四平解放了,父亲才又回到中学校读书。毕业后进入一个叫新北的机械铁工厂当了工资员。后到辽西省锦西县搞普选工作。回四平后进入四平市人民银行工作。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父亲喜欢写作,经常给四平报等刊物写一些报道,大多是好人好事方面的消息。后来,就试着写短篇小说,主要是描写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最初,父亲笔下都是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大多数都是好人好事。本单位先进模范人物等事迹。后来,写小说时这就都成了短篇小说中主人翁。

父亲写的东西我大多数是不知道的,只是有些事情是从只言片语中领悟到的,不知为何记忆很深。比如说父亲单位有一位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且经手点钞千万人民币无差错。父亲就把他的事迹写成稿件投到报社,报社发表了。这位同志出了名,很快就被提拔为单位中层干部。因为这位同志还曾是我们的邻居,所以记得很清楚。这是在我上小学时就听说过的故事,对我触动也很大。干得好就能当先进,当先进就能提拔,成了我一生的准则,没想到它会有改变之时。也许正是因为宣传报导的作用,促使父亲更加喜欢写作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父亲进入四平市文化局写作组,成为专职写作文艺创作员。这是父亲多年辛勤耕耘的结果,也实现了父亲专职写作的愿望。几年以后,因为工作上的需要,父亲调入当时小四平市的广播站,任编播组的组长。所谓小市即县级市,归四平地区行署领导。以后实行地市合并,父亲参与合并后的四平人民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组建后就留在广播电台任台长,直到退休。这期间也参与过《四平日报》的恢复、组建,但没有留在《四平日报》工作。

父亲写的东西体裁很杂,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偏于写小小说。这是因为往报纸上投稿方便简洁。我记得上小学后,父亲让我看了一本叫《惊马闯关》的书,里面收集父亲的写的《豆腐房里发生的故事》。可以说不止看过一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我以后的学习也有很大的触动作用。更多的当然是新闻稿好人好事,保留下来的很少。只是小小说重要的保留下来几篇。更多的则是八、九十年代写的东西。父亲在台长任上,为了把电台办得有声有色,父亲经常是亲自下去采访,重要的新闻稿件都是亲自下去采编。特别是遇有重大事件,父亲都亲自出马进行采访。印象中父亲经常亲临采访一线,遇有重大事件,都亲自参与。记得有一年双辽发大水,父亲不顾自己身体,冒着危险,仍然带队到那里采访防洪、防灾事宜。正因为那次的采访,就有了《东辽河漫行》广播节目。

父亲善于捕捉新闻线索,从当前时政形势,从企业发展方向发现苗头,立即采访进行报道,目的是通过报道以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父亲也善于挖掘时代人物,并从中找寻出人物的闪光点,这也是多年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改革开放之初,企业家们都有许多自己在管理方面的尝试,当然这种尝试是有代价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败,父亲只要听说某企业家遇到困难,或具体问题解不开,父亲只要觉得这件事做成功了,会具有典型的意味,他都会挺身而出,帮助寻找解决办法。并利用新闻的影响力促进典型起到引路的作用。父亲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是有血有肉的热血男儿。有使企业起死回生的企业家,也有顺应改革形势大力推动企业改革的先进人物。当然,女同志的典型人物也不少。

一、抓住典型连续报导,弘扬正能量

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籍亚芹。她是我的同学,相识五十多年,真正与之接触很少。籍亚芹在学校时她就是先进典型。可以说,几十年了依然是值得学习的典型。现在还忘不了当年在学校时的情景,每当学校开大会,籍亚芹都要上台代表发言,因为视力原因,发言时从来不用拿稿,对着话筒滔滔不绝,抑扬顿挫十分和谐悦耳。没办法,这是用她记忆力的长处弥补视力弱视的短处。

父亲是在八十年代开始采访籍亚芹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籍亚芹成了五一奖章获得者,去北京参加授奖仪式。回来后,全市组织人员接站参加大会的人员。父亲重点采访籍亚芹,可惜人太多根本到不了跟前。这时,父亲得知我与籍亚芹是同学,当天晚上,就让我领着到籍亚芹家采访。虽然我与籍亚芹不在一个班级,但我和她妹妹是一个集体户的战友,她妹妹还是我的户长。这时,可以去籍亚芹家得天独厚的条件。

那时,籍亚芹还没成家,在父母家住,是铁路公寓。我也没去过籍家,但我知道住哪个方位。这是我唯一一次到籍亚芹家,还是陪同父亲去采访。那天,籍亚芹因为要汇报,参加领导举办的宴会,回来很晚。我们爷俩一直等到她在市里事情处理完后回来。此时应该接近九点钟了。就这样父亲在听籍亚芹介绍会议开会情况后,询问了一些想要报导的事情以及其它的一些情况。直到籍亚芹全部介绍完,大约有十一点钟了,父亲不得不终止了采访活动。

父亲曾写过一篇长篇通讯《心灵的赞歌》。这是描写籍亚芹在四平福利机械厂任党支部副书记时的事。通讯里写的是籍亚芹帮助一个盲女青年成长的事迹。文章有一段是这样描绘的:“长途赛跑有终点,接送嘉英上下班却没有终点。雅琴家住在城市的南边,嘉英家住在城市的北边,上班的工厂在城市的东边,恰好形成了三角形,各自相距四、五里路远。每天晨曦微露去接,下班后去送,一天多走二十多里路。一九七五年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多走了三万多里。八年,三万里,一个女同志,又是半盲人,该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呀?一年四季刮风下雨,大雪飘飘,从不间断,何等的艰难,什么样的心灵啊!同志呀,盲人走路你曾有过体验吗?可是,你能看见她们是怎样迈步的吗?坑洼看不见,全用脚试探,大步不敢迈,小步更艰难。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生活的路曲曲弯弯。”

如果你看到这段文字,或许有些不相信,可这是真的,以前我没有看到过,今天看了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典型的事迹就是这么一天天积累的。父亲当时听说后一定非常地激动,就有了上面行动的描写,也这就有了对籍亚芹连续报导。后来,父亲以这个事迹与人合作写了广播剧《光明行》,在吉林广播电台播出,并获得省级广播剧奖。

当然籍亚芹事例很多,每天会发生鼓舞人心的事迹,这正是籍亚芹魅力所在。小车不倒只管推,籍亚芹仍然在继续努力做她的善事。

这是四平市盲协主席籍亚芹全家,难得的全家福照片,儿子和养女都非常优秀。可惜父亲没能看到这张非常温馨的家庭照。女儿非常可爱,用自己坚强毅力参加了大阅兵,还获得了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