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11941年12月7日。
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欧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地面上几乎所有战机被摧毁,只有少数得以起飞和还击。
12艘战列舰和其它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飞机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亡。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
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事件也被称为珍珠港事件。
扩展资料:
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日本的石油产量很小,因此禁运对日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日本决定占据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资源作为对禁运的回答。其中,袭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是实现这一战略目的一个重要步骤。
策划者山本五十六认为,如果袭击成功,可以给日本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资料显示,山本于1941年初开始考虑袭击珍珠港。数月后,在做了一些预先考察后,他被批准开始准备这个行动。
然而,日本海军内部却有一股势力在强烈反对这一行动。山本威胁称,假如这个行动被中止的话,他将引退。于是,1941年夏,在一次由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这个行动正式被批准。
11月,在另一次天皇亲自出席的帝国会议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准。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只有在美国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情况下才放弃这次行动。
就战略目的而言,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不过,日军这番偷袭虽然很成功,但并没有完全达成目的,美军太平洋舰队虽然被破坏,但航空母舰还完完整整被保存着。更重要的是,本来对参战与否意见分歧的美国人民,在12月7日之后动员起来,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行列。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21941年12月7日。
偷袭珍珠港(英文:Attack on Pearl Harbor,日文:真珠湾攻撃)是指由二战时期日本政府策划的一起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军事事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是有历史决定性意义的。由于日本未能击沉美国的航空母舰,它只有一个小的军事作用。但即使日本击沉了美国的航空母舰,从长远角度上来看它还是不能帮助日本。
这次袭击彻底地将美国和它雄厚的工业和服务经济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轴心国在全世界的覆灭。此后盟军的胜利和美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是在哪一年3日本偷袭珍珠港是1941年。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原因:袭击珍珠港的目的是为了(至少暂时)消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主力,同时日本方面认为通过此次偷袭行动可以打击美国军民的士气。袭击珍珠港计划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认为一次成功的袭击只能带来一年左右的战略优势。
从1931年开始日本与中国交战,日本于1932年占领了东三省。从1941年1月日本开始计划袭击珍珠港以取得战略优势,经过一些海军内部的讨论和争执后从年中开始日本海军开始为这次行动进行严格的训练。
日本在中国、东南亚的战争,遭到了美英中荷四国对日本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日本无法消灭和占领美国,他需要通过局部战争的胜利,让美国做出让步。
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8日,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广播电台反复广播:“珍珠港遭到偷袭!”罗斯福总统大声疾呼:“必须记住这个奇耻大辱的日子!”接着,澳大利亚、荷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对日宣战。
中华民国政府在中日战争进行了四年多以后,于12月9日对日宣战。12月21日,德、意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更加扩大了。
战争直接结果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
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