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西关

西关最辉煌, 最神奇的应是在清末明初。 那

个年代广州的所有经济因素 都集中在广州的

西部,这里有进出码头,有各种货站和仓

库,更有个 各国商务机构和洋行, 最著名

的买办基地就在这里。 更令人从洋媚外 那

个的是西光南面的“沙面” ,这里是英国的租

界。 西光为何会在广州的城市发展中脱颖而

出, 这完全得益与西方的 经济入侵和他的

地理位置。皇朝时期没有对外政策, ,乾隆

皇帝早就 回答过英国 我中国地大物博,什

么东西都有,根本无需与英国互通 有无,这

就从国策上堵住了和西方来往。但是,不管

是清朝的海禁还 是满清的锁国, 都禁不住

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触。 外国商人利用民间渠

道,进行种种非法买卖,西关是一个重要的

口岸。清朝的高官一边不 想和外国人做生

意, 一边又对西洋的玩意很青睐, 后来清

政府迫于形 式,同的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

不准在城里进行 。于是洋人就在白 鹅馆的

岸边建起商馆,码头,我们的祖先称为驿

馆,那些曾经大胆和 洋人做生意的商人为了

方便和洋人打交道,也在驿馆的周围建起商

行,这就是后来的十三行。不过,当初广州

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 吸引力全国的出口

商品和商业人才, 由此促进了一广州的发

展, 造就 了西关的繁荣。一百年后后的今

天,我们再改革开放,回顾历史我们 晓得西

关一百年前就已经是广州的经济开发区,随

着广州经贸的兴 旺, 西关从一片古城的荒

郊变成广州经济发展的龙头。 可以说西关是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近代史常常把

清末的门户写的一片黑 暗,极少人又说它曾

今有过的文明。 西关从崛起到衰败不到一百

年, 鸦片战争以后, 朝廷割让了香港

和容许五口同通商, 香港就怒自是中国唯一

的口岸, 但因它邻近港澳, 中国商人便从

西关率先走向国际, 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

民地与洋人 合作。 别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

繁荣和现代化, 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发 祥

地就在西关。 到了民国, 广州的工商业仍

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但是, 民国以后的军

政府有如走马灯一样,变换得十分频繁。西

关的商人, 不能再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

诈, 于是同沙面的英国人联络, 在英 国人

的支持下,西关商人学习香港界成立武装组

织,史称商团。广州 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

便处处不买军政府的帐, 有时商团还强过军

政 府军,甚至跟孙中山作对。但是,孙中山

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 革命得到多数广

东人的拥护,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平定了商

团的叛 乱。到了后来的八年抗战,广州的经

济就濒临崩溃了。 不过, 使西关连根拔起

的应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 在

实行公私合营前,那些财粗势大的资本家便

跑到香港或外国另起灶 炉,在广州留下的多

是些不动产。后来工商业不单全面国有,而

且实 行国营,从此进入计划经济时代,西关

不再是广州的经济重心了。 二、西关文化

有人说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论,西关文化可说

是不伦不类,就像今 天一些沿海开发城市一

样,处处表现出虚饰、造作与张扬。对于这

种 说法,我是不赞成的。我比较认同的是,

如一些老广州说的,西关的 文化曾代表过广

州的文化潮流,虽然现在已经衰落了。不

过,经过过 滤和筛选, 也可以找出了不少

称得上文化又发过光的东西。 这些东西 曾

引领这广州走过了不少的历史。

2.1 西关大屋 提起西关大屋,便让人想起西

关的豪华,激发广州人的骄傲。如 今走进宝

华路、 多宝路和逢源路一带, 便见到一座

接一座的花岗石脚、 水磨青砖的高大房舍,

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西关大屋了。 这些大屋是

当 年发家致富的商家兴建的, 南海县

志有这样的记载“光绪中叶, 绅富相继购

地建屋,数十年来,甲第云连,鱼鳞栉比,

菱塘藕渚,悉 作民居。壌地相接,仅隔一

水,生齿日增,可谓盛已。 ”为什么广州 的

商人都到西关建屋呢?这是有其特殊的历史

原因的。 中国的封建社 会,行商致富的人

不受尊敬,士农工商,生意人的地位最低,

即使做 生意发了达也富而不贵。 城池之

内, 等第森严, 如果没有官职或功名, 在

城内只可建普通的民房, 不能建造豪华宅

第。 最早开风气之先的是 那些著名的买

办, 他们在同治年间已开辟了新宝华街,

就是今天的宝 华路,随后那些办洋务发了财

的人便相继买地建园林院宅。不过,随 着时

代的进步,西关大屋很快就落伍了。现在,

宝华街一带的西关大 屋多数仍在,但几乎都

成了“七十二房客” 。 2.2 粤剧 粤剧是汉族

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

戏,自公 元 1522 年~1566 年(明朝嘉靖年

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 合唱做念

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

演艺术。粤剧每 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

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 又

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 知识分子

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 语言改为粤语广

州话, 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现在粤剧已

经是广东乃

至全国有名的大剧种,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以说使粤剧得以延续下去,并扩大影响

的,是西 关人对粤曲粤剧的一大贡献。民国

以后,西关大少多成粤剧的票友, 他们多数

受过文化教育, 因而西关也出了不少广东音

乐作曲家和粤剧 戏本的作者。 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省港最有名的粤剧创作家“南海十

三郎” , 他出身西关大富之家, 从小跟着长

辈出入艺场, 无师自通地对粤曲粤 剧养成

很深的造诣, 但讲到他对粤剧的贡献, 可

惜广州极少有人提到 他。 2.3 领导粤语的潮

流 粤语过去称广府话,俗称“白话”现在叫广

州话。广州的方言的 形成不去说它, 但近

世广州方言的发展确实拜托了西关。 广东全

省的 “白话”分布很广,但各处乡村各处音,

每个地方的口音都不同。广 州作为最早同现

代接轨的省城, 它优美的白话语言在全省各

地不同的 口音中起到统一的作用, 而西关

话曾一度被认为是广州方言的贵族口 音。

西关的口音和词汇无时不影响着广州的语言

发展, 后来粤剧的唱 腔咬字也以西关话为

准。这种情况有如今日地道的“京片子” ,经

常 有新的语汇影响着北京的城市语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