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是如何形成的
雨滴是当云层中的水滴变得足够大时,它们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开始向下落。
雨的形成过程是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水的三种形态,有着循环变化的关系。当水蒸发后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如果把水加热至摄氏一百度,水便会沸腾,迅速变成水蒸气了。水蒸气遇冷,又会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把水冷却至摄氏零度的低温下,水便会凝结成固态的冰块。冰块受了热,又会融化为液态的水了。
雨滴测量的传统方法
1、动力学法
使用压强变换器和电压传感器,根据测量雨滴的下落动能变化来获得雨滴尺寸的大小仅适合于谱带均一的降水,由于该种方法误差太大,通常很少采用。
2、滤纸色斑法
是根据雨滴落在一定面积的滤纸上的斑迹大小,逐个读数,依据已有的检定曲线,将其转换为雨滴大小,再经过一定的计算,得出雨滴谱的各类特征值这种方法的误差范围在6%~14%,相当于0.037~37mg滤纸色斑法不能对地面雨滴谱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观测。
3、面粉团法
使用内部装有面粉有一定表面积的广口容器雨滴降落在容器中,与面粉接触后,每个雨滴会形成一个小球将其烘干后称重,测出每个雨滴的粒径大小其缺点是若使用的面粉不同,其校正曲线之间会存在细微的差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雨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