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云鹤

提起粟裕,我们都不陌生,因为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战绩实在太耀眼了,毛主席曾这样评价他:“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也正因为如此,粟裕成为开国十大大将之首。提起林彪,我们同样不陌生,他18岁参加革命,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为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常胜将军”、“天才战术家”, 也正因为如此,林彪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林彪和粟裕在指挥大兵团作战时,都曾有过在敌情发生变化时提出新战斗方案的经历,但是毛主席对这两件事的处理大不相同,同时对林彪和粟裕态度也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 历史 ,看一下当时的真实情况。

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跃身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总人数达到了470万,三倍于***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另外,国民党更兼有对于解放军来说属于盲区的海、空两军,陆军重型装备也是遥遥领先。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蒋介石志得意满,宣称只要三个月就能瓦解***产党解放军。在这种背景下,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下达了全面作战指示,意图用精良的武器、庞大的兵力、充足的物质支持等优势对解放军进行碾压,意图迅速瓦解解放军军队。

而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不去计较一座城一块地的得失。每一场战斗都集中几倍于敌人的兵力,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中,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国民党军队反而被解放军歼灭很多,两军兵力差距快速地缩小。可以说,国民党军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士气也有所萎靡,故而战略方针由从前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意图通过进攻山东解放区,陕甘宁边区等重点地区来扭转战争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的战斗迅速升温,但是国民党军情况表现不佳,只能不断地调整军备,试图拉回优势,这样的情况虽然对整体局面没有造成影响,却也对我军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中粟裕和林彪所率领的两支野战军所经历的两场战役就是其中的典型,而就是在这两场战役中,他们都遇到了敌情发生,都临时提出了新的战斗方案,但是毛主席对这两件事的处理却大不相同,同时对林彪和粟裕态度也大不一样!

1948年8月,华东野战军分别在兖州战役胜利和豫东战役中取得胜利,捷报传来,局势进一步明朗,夺取山东解放区的进程被大大拉近,此时拿下由10万兵力防守的济南就此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军委提出了“攻济打援”作为战略指导方针,并要求华东野战军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采取攻济和打援分工协作,二十天到六十是战役的黄金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把济南夺取下来并顺势歼灭援军一部。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决定将现有军队一分为二,组成了攻坚和打援两个部分。“攻坚”集团由王建安、许世友、谭震林指挥,所率队伍由6个半纵队及特种兵纵队大部以及地方部队组成,***计14万人。“打援”集团则是由粟裕来指挥,他是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所率军队由8个半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一部及地方部队组成,总数大约18 万人。在济南以南沿着运河布局,打算在此对从徐州和鲁西南方向北上的国民党军的援军进行埋伏。9月9日,攻坚集团在济南的外围吹起了战斗号角。

8月的时候,华东野战军的路线被防守济南的国民党军司令官王耀武观察发现,他凭借自己的战斗经验判断华东野战军下一个作战目标一定是济南。情势紧急,一方面积极准备攻防,一方面请求蒋介石调来军力驰援济南。国民党国防部拟定让83师通过空运的方式驰援济南,但是不巧的是,83师受徐州‘剿总’的命令已经前往金乡、鱼台一带援助。所以,15日蒋介石只好临时将驰援济南的部队改为国民党军74师,因为74师大部还在丰县,再加上华东野战军用重炮不断地猛烈攻击济南机场,济南空军难以抵挡只能全部撤了出来,空运就此停止。至此,第74师只运到济南7个连,差不多2000多人。

华东野战军作为进攻方,并不知道国民党军中已经有将领看出自己的行军路线,但是国军的异动还是被粟裕察觉了。9月11日,粟裕根据多方可靠消息归纳推演得出如下预测:国民党军第83师有1个旅会偷偷空运济南,紧急增援国军。由于济南守军兵力增加,敌我双方平衡被打破,需要对当前的作战方案进行调整,粟裕立即致电攻坚集团的三位指挥官并同时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 电报大意是希望三位指挥官下令让济南市委查明情况,安排一个电台传递情报,并在此情况下对攻济南作战方案重新研究。另外,粟裕自己也在电报中阐述了自己就此情况想出的几个方案,等待中央军委的指示,这几个方案大致意思是:

一、适当进攻,图以后事。按照原计划,集中攻坚集团的两个兵团大部分兵力对飞机场进行攻击,速战速决,同时纵深发展,借此查明敌情与守备能力及工事程度 ,在此基础上决定继续攻坚还是移兵打援。

二、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根据现有局面继续充分准备,用打援集团的一个兵团攻打徐州东南郊的外围部分,再用豫皖苏、江淮部队和一、八纵对徐蚌、徐海及商兰段破袭作为配合,造成攻击徐州的假象,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徐州,用攻打徐州之虚掩护攻打济南之实。

三、 围而击之,机动作战。仍照原计划对济南发起攻击,吸引敌人援军, 把打援集团分开,从徐州西北、 东北两方对徐州造成攻打的态势, 支援济南的敌军不得已,只能回援徐州, 在这个路线中运动运动作战,不断消灭回徐的部队。我军攻济南的看情况挑拨一部分军力阻援, 或者趁回援徐州的时候攻打济南。

在电报里,粟裕并没有对自己提出的三个预案表示出倾向性,我们只能从这三个预案的排列顺序推测,他本人更加希望 “仍按原计划”。

毛泽东接到粟裕9月11日20时左右的电报后,认为此次作战按原计划进行更为合适。13日凌晨,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回复了粟裕,并告三位攻坚集团的指挥官。大致意思是,他认为第二个方案不宜采用,刘峙有三个主力兵团分别驻商丘、新安、 蚌埠三处,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援助,不光可以反击,还有充分兵力北上援济,而我军分散各部,只能被迫回调,士兵疲乏很难达成打援目的。 一、三两项方案建立在原计划上,具体情况可以依据敌人援军情况临时在细节上改动。哪怕83师到了济南,夺取飞机场及在济市的外围把敌人一部歼灭仍旧很有希望,按照原计划发动攻打济南的同时准备打援更好,只要飞机场及其附近的敌军能消灭二个旅左右,那么就等同于济南的敌人没有增加。除非对夺取飞机场及在济南市外围歼敌二个旅已完全没有把握,那么只能放弃攻济的计划,而另作其他打算。但是也可以试着攻打一次两次,哪怕攻打无效,也没什么大损失。

13日清晨,粟裕致电中央军委:

毛泽东、中央军委和粟裕等华野领导人不断进行电报往返商讨改进,在酝酿“攻济打援”的具体部署的同时,济南战役的各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无独有偶,因为对面兵力的变化和调动我方也必须对战斗人员进行调整。除了华东野战军在不断地调整对国军的部署时,东北野战军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1948年9月12日,在锦州附近的几个独立师先拉开了战斗的序幕,与此同时,在四平、长春周围的各纵队先后南下,分割包围锦州、锦西、义县诸点,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帷幕。几个月来中央军委同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往返电报中反复磋商,林彪终于下决心,打算南下攻打锦州,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从而各个歼灭。1948年9月10日,建立在中***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和东北的国军部署情况的基础上,林彪、罗荣桓制定了攻势计划。

自从辽沈战役打响后,东北野战军大批部队南下,但东北野战军的前线指挥所却位于远离前线的双城,这显然很不适合此时的局势。1948年9 月21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给中央军委的电报表示“正式打锦州时,我们即向锦州方向移动”。9月30日,林彪、罗荣桓等前线指挥所人员秘密回到哈尔滨,然后经多地南下。此时,锦州的机场已被封锁,国民党军空中优势无法发挥,增援只能用海运,而解放军在海上的力量空白,不掌握制海权,无法遏制国军。所以林彪很担心傅作义部队海运到葫芦岛来。于是10月1日,他和罗荣桓、刘亚楼致电中央军委,大致意思是:

锦州是敌人的要害和弱点,攻打锦州,敌人一定会全力增援,预测增援部队是沈阳与海上及山海关方面的敌人,到时长春的敌人也会趁机突围,从而此次战役会演变成敌我大决战, 我方有很大可能可以借此一举收复全东北。但是,我方对付敌人锦西援军及山海关援军的兵力不但少还弱,建议杨罗耿兵团的大部队对唐山、 滦县路线上的敌人发起攻击。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已经判断出国民党军会从沈阳与海上及山海关方面拼命增援这一动向,对战局发展的最终结果的估计也是非常准确的。但是,由于绥远战事十分紧张,他们要求杨罗耿兵团到唐山、滦县实在是很难做到。10月2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阐明了两点,大致意思为:

一、敌人五个步兵师、 四个骑兵旅正向绥东寻找杨成武部,意图攻击。杨罗耿部虽然到不了绥东,但可以在平张线集全力策应杨成武。 如果奏效 ,可以钳制或各个歼灭现守平张段的不少敌人并让通州之十六军另两个师暂时无法东调。

二、鼓励林彪靠自己的力量把榆津段可能出现的北援的敌人消灭掉,重中之重还是快点把锦州打下来,争取十天左右攻下该城。

10月1日,东北野战军攻克了义县,不幸的是在战斗马上结束时,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斗中踩中地雷,不幸牺牲。 好消息是把守军1万余人歼灭了。

10月2日下午,林彪得到情报,国民党通过海路运送4个师到达葫芦岛。林彪是一个容易犹豫的人,得知情报后,心中十分焦躁,反复思量国民党要是真的海运了4个师到达葫芦岛,那么如果攻锦的部队被沈阳、锦西、葫芦岛 之敌夹击怎么办?几番思量之下,命令暂停前进。

林彪指挥作战风格是谨慎稳健,在很多时候,这种稳健的风格让部队对战滴水不漏,不容易中了敌军的圈套,但在偶尔,这种过于保守的作风也会让对战失去先机,甚至影响到更大的局面。常常把敌人估计得更强,把困难估计得更大,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他害怕会重蹈覆辙,之前没把四平打下正是因为轻敌。郑家屯和四平的阴影不断在他心头来来去去。他又犹豫了起来。这子是落还是不落?

摇摆不定中,10月2日22时,林彪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的名义起草向中央军委发去的特急电报,这封电报是林彪口授,时任林彪秘书的谭云鹤记录的,当然起草完后也交由罗荣桓和刘亚楼过了目。林彪认为攻打锦州时,要想完全解决战斗,花费时间不能计算得过少,因为在战斗未结束以前,敌军兵力会集中向锦州推进,两军相遇结果如何不好说,想拦住他们,并不容易,他们很大可能会与锦州守敌会合,毕竟两地相距太近了。要是锦州能迅速攻下,最好还是打锦州,部队来回跑耽误时间又让部队过于疲劳了。 而长春之敌被我军围困数月,期间歼灭五千多人,投降我方一万八千多人,长春守敌大概只剩下八万人左右, 士气很低,而我军却一直在休整,目前如攻长春,更有把握成功,但会迟延十五到二十天的时间。到底攻锦州还是打长春,林彪一直拿不定主意,于是发电请求中央军委指示。

林彪此时想放下锦州去打长春,但是改变这一决策并不是他想变就能变的,属于重大事件,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所以在中央批准前,仍应按打锦州的部署,行动部队也按照这一决策行动。因此,林彪签发这一电报后,还是没有改变原计划。 此时,林彪所乘的列车就停留在郑家屯以西, 如果攻锦州,列车按照原有轨迹行驶,如果是打长春,就得倒车往回开。林彪几番辗转反侧,最后列车仍然继续向西,开往锦州。

10月3日晨,罗荣桓在不断思考后,仍认为应当坚持打锦州,打算连同刘亚楼一起向林彪建议按照原计划打锦州。林彪听从了两人的意见,随后三人达成一致:按原计划,攻打锦州。随后,林彪叫秘书告诉机要处,停发那份发往中央的电报。但是已经晚了,凌晨4点多的时候电报就发出去了。

罗荣桓建议马上跟着上一封再给军委发电报,表明仍打锦州的决议。林彪赞同,于是三人***同讨论并起草完电报,电报中明确表明:三人坚持原计划,觉得只要经过一番充分准备,仍然可能歼灭敌军,回头打长春,太费时,此外还详细阐述了我军军力布置。另外,电报中还提到如下假设和预判:

最后,电报带着这些顾虑请示中央军委指示具体怎么办。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联名电报是3日上午9时发出的,3日20时15分中央军委电台收到电报。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已是4日凌晨1时30分了。其实在毛泽东收到林彪那封犹豫要不要换方向进攻长春的电报后就十分生气。他忧虑林彪会擅自行动,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的计划可能会因此落空,所以在3日对林彪打长春的错误设想连发两封电报进行严厉的批评。3日17时的电报***分两段。毛泽东在 第一段中说:

毛泽东在电报的第二段中这样批评东北野战军指挥班子:

毛泽东签发了上述电报后仍然担心林彪改变决心。此时,林彪远在千里之 外,不可能耳提面命,影响他的唯一办法就是发电报。于是,3日19时毛泽东又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及东北局:

接到这两封批评电报后,4日9时,林彪、罗荣桓、刘亚楼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报东北局,强调了主张还是攻打锦州的原定计划。

毛泽东发出上述第二封批评电报后过了5个小时,收到了林罗刘重新表示攻打锦州决心的电报,这才松了一口气,于4日晨6时发出复电,称:

在济南战役开始时,作为东北野战军总指挥的林彪和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的粟裕都面临了战前敌人具体军力部署发生改动的情况,且情况有几分相似,并就此情况对中央军委进行汇报,得到了中央军委态度不同的回复。对于林彪方面的东北野战军,中央军委连发数封电报,语言非常严厉,要求林彪方面坚持原定计划攻打锦州,不可犹豫回头去攻打长春,并尽快把指挥所迁移到战前,速战速决,迟则生变。而对粟裕方所在的华东野战军则是更加温和,对于粟裕在陈情电报中提出的三个方案,先是指出用一个兵团攻击徐州东南郊的第二个方案不可行,维持原方案即可。

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就是因为从攻打锦州到攻打长春是对原定计划的极大改动,可谓是南辕北辙,而粟裕的计划只是对原方案的微调,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改动。这就是毛泽东对林彪和粟裕态度不一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