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有什么特点?如何保护?
草蛉是麦田中较常见的天敌之一,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寄主主要为麦蚜、棉蚜和麦蜘蛛。主要有中华草蛉和大草蛉两种。
(1)形态特征
①中华草蛉:成虫体长9~10毫米,前翅长13~14毫米,后翅长11~12毫米,体绿黄色。胸和腹部背面两侧淡绿色,中央有黄色纵带,头淡红色,触角比前翅短,灰黄色。翅透明,翅脉黄绿色。卵椭圆形,长0.9毫米,初产绿色,近孵化时褐色。3龄幼虫体长7~8.5毫米、宽2.5毫米,头部除有一对倒八字形褐斑外,还可见到两对淡褐色斑纹。
②大草蛉:成虫体长13~15毫米,前翅长17~18毫米,后翅长15~16毫米,体绿色较暗。头黄绿色,有黑斑2~7个。幼虫黑褐色,3龄幼虫体长9~10毫米、宽3~4毫米,头背面有3个品字形大黑斑。
(2)发生规律
①中华草蛉:一年发生6代,以成虫在麦田、树林、柴草和屋檐下背风向阳处越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活动。第一代部分草蛉幼虫在麦田取食麦蚜和红蜘蛛,5月上旬为幼虫发生高峰期。成虫不取食蚜虫。幼虫活动能力强,行动迅速,捕食凶猛,有“蚜狮”之称。在整个幼虫期可捕食幼虫500~600头。中华草蛉耐高温性好,能在35~37℃温度下正常繁殖。遇饲料缺乏时幼虫有相互残杀的习性。
②大草蛉:以茧在寄主植物的卷叶、树洞内或树皮下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羽化后,在有蚜虫的地方活动。大草蛉不耐高温,气温超过35℃时,卵孵化率很低。
(3)保护利用
一是正确选用化学农药和避开幼虫、成虫高峰期用药可以对草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化学农药对草蛉幼虫、成虫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但对卵和茧影响较小。一六○五农药对草蛉杀伤力较强,抗蚜威和乐果相对较安全。二是人工增殖,用人工饲养繁殖草蛉,于适当时机在麦田释放,可有效控制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