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戏称为诸葛村夫,他的出身到底是怎样的?

诸葛亮个的人生故事可谓人尽皆知,年轻时耕居于南阳,后来结识刘备,并助其取得功名大业。在刘备死后,又一个人接下了复兴汉室重任,真正诠释了《后出师表》里的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为演义和当今影视剧的影响,诸葛亮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羽扇纶巾的书生形象,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之地理,是当时标准的士大夫形象。可是我们也许忽略了重要的一点,“羽扇纶巾”最早其实是用来形容周瑜,虽然诸葛亮在《类说》中曾以“乃乘素舆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军随其进止”的形象出现过,但诸葛亮早期的形象可能未必是如此。

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曾有过一段自这样的我描述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一段描写的是,诸葛亮在加入刘备之前的生活状况,现在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诸葛亮的谦虚行为。但根据记载来看,后两句话是诸葛亮在谦虚没有错,但前两句却是大实话,诸葛亮当时就是一个平民老百姓,主要生活来源就是耕种。“诸葛村夫”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侮辱诸葛亮的意思。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之前人生经历,以及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

“山东大汉”诸葛亮

诸葛亮或者说诸葛亮的家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荆州人士,在东汉、西汉时期诸葛家族一直是一个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山都丞,诸葛亮则出生在琅琊郡(今山东临沂一带)。所以较比“江南才子”来说,“山东大汉”才更符合对诸葛亮的形容,在《诸葛亮传略》中也有对诸葛亮样貌和气质的描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出生在齐鲁大地的诸葛亮在他童年时,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后随叔父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就和弟弟诸葛均一同前往,自此诸葛亮才到了荆州。但好景不长,豫章太守的位置很快被朝廷派来的朱皓取代了。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两兄弟到襄阳去投奔刘表,到了公元197年,诸葛玄也去世了。此时的诸葛亮只有16岁,历经数次亲人的离去,让年轻的诸葛亮感触颇深,同时也练就了不屈的性格。

在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去襄阳以西的隆中。按理来说,以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在刘表那里求个一官半职应该不会是大问题,但诸葛亮偏偏没有这么做,估计当时的诸葛亮就已经觉察到了刘表的昏庸。到了隆中后,仗着还有点家产,依旧可以度日,但吃老本早晚都会有吃完的一天,为了自己和弟弟能在这乱世生存下去,诸葛亮便开始了他的村夫生涯。

诸葛亮的田园生活

到了隆中后,诸葛亮逐渐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适安逸,恬淡静谧。期间诸葛亮最大的爱好便是农暇之余,颂唱《梁父吟》。这首《梁父吟》是先秦时期流传在齐鲁一带的民歌,讲述了齐国宰相晏婴帮助齐景公铲除权臣的故事,原始版本虽然已经无法考证,但从诸葛亮对这首民谣的喜爱程度来看,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诸葛亮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与此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虽然隐居于世,但也想像晏婴那样拥有一番政治抱负。

既然是田园生活,当然少不了种地啦。诸葛亮在这之前,多多少少也算的上是一位公子哥,突然开始从事农业劳动,想必也会遇到不少的麻烦。抛去麻烦不说,既然是自给自足,那诸葛亮当年都会种一些什么东西呢?

从很久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就已经开始了水稻的种植,现今,湖北湖南两地各有一处古老的水稻耕作遗址,距今足有七八千年之久。由此可见,到了汉代的时候,荆州地区的水稻种植业已经相当的成熟,诸葛亮耕种时的主要农作物应该就是水稻。

但小编觉得,单单种大米的话实在是太没有田园风情,想必除了水稻以外,当年诸葛亮也应种了不少的蔬菜。按照中国农业的发展来看,诸葛亮当年最有可能种的就是油菜和秋葵(北方并不常见)。相比于其它蔬菜,这两种植物更能体现出田园乡村所带来的诗情画意。若是再饲养一些家禽,在《梁父吟》那高亢昂扬的声调下,诸葛亮的田园生活必定会增添许些姿色。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

除了正常维持生活的耕种以外,诸葛亮的另一个任务既是读圣贤书了。在耕种时诸葛亮曾经将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但遭到了不少人的嘲讽,觉得诸葛亮只是在说大话。也只有他的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觉得诸葛亮是有真才实学的。

其实世人当时对诸葛亮抱有这种看法并没错。在《魏略》中记载到,诸葛亮的读书方式与其他人大为不同。别人读圣贤书时,都是反复背诵,将书中内容牢记于心。而到了诸葛亮这里,他却只看一个大概,要说是诸葛亮看书过目不忘,实在有些夸张,所以在旁人看来,这种行为确实是有点囫囵吞枣的意思。

《魏略》——“诸葛亮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 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真的在读书时如此敷衍吗?其实并不是这样,“观其大略”确实是只看个大概的意思,但相对于其他人而然,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却是他致胜的方式。当所有人都在针对一本典籍咬文嚼字时,诸葛亮凭借着速度优势,已经饱读圣贤书。可以说诸葛亮用数量的优势,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略懂,略懂”

其次,别看诸葛亮从来不专研某本书,但他在“观其大略”的同时,已经领悟了书中的精华要领,并且可以做到活学活用。其他人却只是将书中内容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虽然一样可以领悟书中精髓,但因为过度专研,耗时太长,所以在知识储备量上,就跟诸葛亮相差了一大截。

从后来诸葛亮与徐庶等人的情况来看,诸葛亮的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完胜了其他人。诸葛亮在蜀汉的官职位居丞相,其权利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蜀汉后主刘禅也要以“相父”相称。再来看其他人,除了徐庶在后世留下不小的名望以外,均逐渐的被人遗忘。而关于这一点,诸葛亮似乎也早有了预判。“每晨夕,从容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笑而不言。”

诸葛亮为何会选择刘备?

诸葛亮16岁开始隐居,到了27岁才重出茅庐,开始面对这个兵荒马乱世界。在诸葛亮隐居的十一年里,他饱览群书,不断分析着天下大势,也是时候将自己的一腔才华展现给世人看一看了,于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来当做自己施展拳脚的平台。

因为早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不少名士大儒们纷纷南下,以求安稳,荆州就成为了首选地。诸葛亮自然也是南下的士族,在荆州生活的期间里,也先后结交了不少的名士,如庞统、徐庶等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报复,这些名士们开始为自己寻找心仪的主公,诸葛亮也不列外,但他却做了一个和其他人大不相同的决定,诸葛亮追随了当时最不起眼的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