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贫富差距现状的哲学分析
中国贫富差距,即中国的贫富差距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均收入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同时也在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方面为世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也应注意到,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民并没有均等的享有发展成果,中国的贫富差距依然停留在较高的位置。
瑞信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产阶层按绝对值计算达1.09亿人,为全球最多,但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5.9%,目前中国仍有九成人口生活在中产阶级水平之下。因此,中国的社会结构更像是金字塔型而非均衡合理的橄榄型。
我们从大多数资料中可以了解到: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但是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其本质是“达到***同富裕”,那贫富差距的出现明显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违背,这启示我们应该就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实际社会生活中来看待贫富差距分化与“***同富裕理想”的矛盾。
贫富差距主要分为财富差距与生活差距两方面。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后者主要属于社会问题,主要指民众在其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