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资料

1. 天行有常,无需敬畏自然

荀子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有其运行规律,它不会因为天下处于唐尧盛世而特意存在下去,也绝不会因为出了桀这样的坏人而中止运行。与荀子的观点不同,基督教认为人要行善,不行善就要受到上帝的处罚,而且这种处罚有时要玉石俱焚,连善人也跟着倒霉。这次二十几万人命的逝去难道又是他们作恶多端的缘故?

放远一点说,几十亿年以后,太阳要大大膨胀,如果不离开地球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难道你对自然保持敬畏,太阳系就不出现这种前景吗?近一点讲,还存在有小行星撞地球的可能,只是敬畏能让小行星改变轨道吗?人虽然渺小,与宇宙比起来如微尘,如芥子,无法改变自然规律,但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规避自然灾害。已有人提出可以主动出击小行星,而至于几十亿年以后,人一定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而迁徙到其他适合人居住的环境中去了。如果人类一心只存敬畏而无作为,恐怕什么时候都只能坐以待毙。

有人将敬畏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等同,这是不合适的。敬畏是不作为,而保护却要依靠人的认识和改造能力。

先说认识能力。这个能力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提高的,但有时也会有失误与忽略之处。以这次海啸为例,人们是有些大意了。海啸发生后,大家都记死了2004年12月26日这个日子,但有多少人想起这一天于阴历是月圆之时(中国农历是十一月十五),太阳地球月亮正处于一条直线上。满月之日不一定非要有地震,但地震却多发生在月圆时,这是人所***知的事实。不是有印度学者用这一古老思路预报出地震时间,与实际时间只差28分钟吗?如果我们不大意,如果我们有预警,尽管这次海啸不可避免,但还是能够减去许多伤亡。在这样令人撕心裂肺地付出二十几万条生命之后,我们首先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我们没有预测到地震的可能性,我们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什么限制,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还有哪些缺陷,而不退缩到敬畏自然的境界中去。

再说改造能力。现在一说起对自然的改造,就让人心惊肉跳,极端的自然环境保护者不能容忍改造这两个字。对自然规律我们应该了解顺应,这是不错的。但对自然环境却不可能不改造。人要生活,就不可能不改造自然,不可能按照自然环境原来的模样过下去,否则还有人今天的发展吗?但我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相处,又明白了改造不是可以随意进行的。恩格斯早就警告,我们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实际上都受到了自然的报复(这种报复自然是客观上的,而不是宗教上的主观报复)。但我们从自然界的报复得到的教训,并非不作为,而是要聪明地作为。因此环境保护不等于敬畏大自然,我们要在顺应自然规律的情况下,适度地改造大自然,以求人类社会更高度更和谐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自然有了高度的认识能力,又有合理的改造能力,相信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就会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孔子说过: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与这个要求不一样,但两者之间应该保持和谐却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和谐的关系中,人应该在自然面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果变成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当然就失去人存在的意义了。

2. 与其敬畏自然,不如爱你的邻人

2004岁末发生在印度洋沿海诸国的海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面对十几万人的生命顷刻化为乌有的世纪灾难,世人为大自然摧毁万物的无比威力所震撼,有人因此重倡“敬畏自然”,以因果报应思想来解读这场自然灾难,把它看作自然的愤怒和报复,看作对人类的惩罚。

针对世人的质疑、迷惑和感叹,中国科学院的何作庥院士明确地表示反对“敬畏自然”。他认为,“敬畏自然”会导致人们走向对自然的迷信和崇拜,那是人类处于科学发展低级阶段对待自然的朴素观念,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有更好、更科学的观点、方法、态度和手段来对待自然,对待自然灾害。遗憾的是,何院土的这番言论并没有赢得世人的赞许。相反,在媒体上,尤其是网络上,更多的人表示赞同要“敬畏自然”,并且—些人开始攻击何院士的观点。看来,不少人正在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思想和观念所误导。

这让我想起了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在2004年7月19日下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同中国哲学家进行对话的情形。当时,罗蒂对“敬畏自然”这一提法提出了质疑。当着10多位中国哲学家的面,他问“敬畏自然”中的“自然”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什么的自然?谁的自然?假如没有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那么“敬畏自然”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敬畏自然”就同“敬畏上帝”、“敬畏君权‘’一样地不合时宜。遗憾的是,罗蒂的这一番忠告同样没有引起中国哲学家们的重视。

我认为,就我们人类来说,与其去“敬畏自然”,怀如去做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去做能够增进人类团结的事情,去做类似于“爱你的邻人”的事情。“敬畏自然”要以一个超人类的世界为前提,而增进人类的团结不需要那个超人类的世界。“敬畏自然”类似于“敬畏神灵”或“敬畏权威”,是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公民不应当提倡的思想。我们不如用“团结人类”或者“爱你的邻人”取而代之。因为“敬畏自然”让人感到不知所云,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而“团结人类”或“爱你的邻人”有许多建设性的内容。面对人类遭受像海啸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对中东地区仍然处于战争和动荡边缘的局势,面对一些地方的人民仍然贫困而恶劣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敬畏自然”或者“敬畏”其他东西无法对其有任何根本的改善。但是,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可以通过人类的团结,通过“爱你的邻人”而获得改善,获得缓解。

在这里,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超越了种族、身份、阶级和性别,也超越了国界。—它蕴含着人类博爱、宽容、和解、患难与***、同舟***济的思想。人类的团结,“爱你的邻人”,并不能减少大自然的灾难,但是可以缓解人类的痛苦。把别人的苦难当做自己的苦难,把别人的不幸视为自己的不幸,伸出援助之手,去面对***同的灾难,这是人类团结的表现。

愿世人更多地“爱你的邻人”。这是我们人类能够做到,也应当做到的。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不知能不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