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孔葫芦丝高音1指法示意图
7孔葫芦丝高音1指法示意图如下:
一、葫芦丝的介绍: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
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其音色独特淳朴,外观朴实、精致,简单易学,受到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二、葫芦丝的起源:
葫芦丝是由中原的“笙”逐渐演进、改造而来的。笙,历史久远,发源于中原,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
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
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
葫芦丝的练习方法
1、循环换气方法:
循环换气是葫芦丝演奏中的一项高难度技巧。它是指演奏者在吹奏的过程中,用鼻子迅速地吸气,而在鼻子吸气的同时,将口腔中保留的余气挤出,以达到演奏者吹出的气流在吸气时不中断的目的,以更好地表达乐曲的内容和感情,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其要领是,换气不能在气息用尽之时,必须在尚有底气的前提下进行,否则会感到气短难受,吸入的气息少而供不应求,不能适应正常演奏的需要。整个过程一定不要有憋气的感觉,要顺其自然,平心静气,不要紧张,该换就要及时地换,才能吸入足够的气息供给演奏的需要。
2、颤音练习方法:
颤音是葫芦丝演奏中常用的技巧,乐曲中有了颤音,音乐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快速颤音会让人激动不已。颤音的练习是指法练习中最重要、最长久的练习。
颤音的好坏,主要靠手指的弹性,弹性就是要使颤音的每个音富有颗粒感。训练颤音时,手指要尽量放松,其余按孔的手指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形成必要的支点。要注意加强双手无名指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