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电影

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涉及很多方面。我给你详细解答一下。想刨根问底,一定要耐心看完,呵呵~

1.南北极颠倒的问题:

(1)磁极的形成:一般物质的正负电荷相等。但由于地核物质的巨大压力和高温,其中存在大量的铁磁性元素,物质变成了带不同电荷的离子体,即原子中的电子克服了原子核的引力,成为自由电子。另外,由于地核物质受到的压力很大,自由电子倾向于向方向移动。

科学家认为,由于地核体积巨大,温度和压力相对较高,地层的电导率极高,使得电流在其中流动,就好像存在于一个没有电阻的线圈中,使得地球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相对稳定的南北磁极。

(2)反转原因:由于电子的分布位置不是固定的,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再加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地核的自转与地壳和地幔不同步,会产生强大的交变电磁场,地球磁场的南北磁极会低速运动,导致地球南北磁极反转。在过去的日子里,地球的磁极颠倒了几次。事实上,地球的磁极现在也在发生轻微的变化。在电影《2012》中,这种变化只是被九星和一场超大型太阳风暴的作用加速了。

2.海啸和地震崩塌:

(1)地球结构:地球结构是一个同心圆结构,从地心到地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

(1)铁芯,又称铁镍铁芯,其材料成分主要是铁和镍,又分为内铁芯和外铁芯。核心顶部界面距离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核心直径的1/3,可能是固体。外核顶部界面距离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体。

②地幔可分为下地幔和上地幔。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因其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又称橄榄岩圈。

(3)地壳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类组成,称为硅铝层。山区厚达40公里,平原仅10公里,但海洋区明显变薄,海底缺失。地壳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组成,称为Si-Mg层,它是连续分布的。在大陆地区厚达30公里,在花岗岩缺失的深海地区只有5-8公里。

④软流圈又称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为50-250km,基本上是地球内层的全球性分布。软流圈顶部和底部的界面不确定,软流圈和岩石圈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表现为渐变过渡。在上地幔顶部附近有一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慢。推测该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慢的原因是积聚的热量使岩石软化并局部熔化,故称之为“软流圈”。一般认为,软流圈的形成需要高温条件以及水和挥发性成分的加入。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到达100km深度时,温度接近地幔开始熔化的固相线温度。此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发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液软流圈。由于软流圈是位于岩石圈底部的非常厚(100 ~ 350 km)的软层,其平均密度小于上覆的大洋岩石圈,但大于大陆岩石圈,其顶面不平整。洋中脊与海沟的高度差为30 ~ 40公里,大陆盆地与山系的高度差为20 ~ 30 ~ 40公里,所以这一层造成了上覆的岩石圈。

(2)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球固体地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经常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其他重大地质事件。所谓板块是指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即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根据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在大陆和海洋地壳。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是像大陆漂移理论设想的那样发生在Si-Al层和Si-Mg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像传送带一样在整个地幔软流圈上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3)板块划分:板块构造理论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他五大板块既有大陆也有海洋。此外,该板块还可以分为几个次级小板块。比如美洲板块可以分为南美和北美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和土耳其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洋脊、深沟、转换断层和地面缝合线。这里说的海脊一般是指海洋底部的山脉。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有一个地震活跃的洋脊,也称为中脊,由两个平行的脊峰和一个中间的峡谷组成。太平洋也有一个地震脊,但不是在大洋中间,而是在东边。不是很崎岖,也没有中间峡谷隔开的两排脊峰。它通常被称为太平洋中部崛起。洋脊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区域。转换断层是被许多横向断层切割成小段的大洋中脊。不是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边裂开,另一边水平错位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个板块碰撞,接触带被挤压变形,形成一个褶皱的山脉,把原本分离的两个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一般来说,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地壳相对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和地壳俯冲频繁发生。

(4)板块运动的原因:根据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中涌出,冷却凝固成新的洋壳,后来出来的热流把以前形成的洋壳向外推,以每年0.5 ~ 5厘米的速度从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不断给洋壳增加新的条带。因此,海底岩石的年龄随着远离中脊而变老。当移动的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相遇时,它潜入地幔,在俯冲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了一条深沟。当海洋地壳受到挤压和弯曲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发生断裂,从而导致地震。最后,海洋地壳被挤压到700公里以下,以高温熔融的状态被地幔物质吸收同化。隆起的大陆地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一般与海沟有关。现在分布在太平洋周围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火山和地震都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诞生于大洋中脊,消失于海沟岛弧带,不断更新,每2-3亿年就会更新一次。地幔物质的对流上升也在大陆深处进行,上涌涌出的地方大陆地壳就会破裂。比如东非大裂谷,长达6000多公里,就是地幔物质对流促使非洲大陆开始开裂的表现。

(5)电影中的海啸、地震、崩塌:海啸是海底地震引起的,而地震是板块运动引起的,裂缝也是一样,裂缝处会发生崩塌。在电影《2012》中,地幔和软流圈的温度也因地核的温度升高而升高,软流圈的温度升高导致固体流体的熔化、密度下降和流动加速(一般来说,地球内部的稳定性下降),浮在上面的地壳下沉或快速移动,导致地震和海啸。同时,崩塌也是由于板块的下沉和碎裂造成的,所以海啸的高度甚至达到了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当然,影片结尾提到了非洲大陆整体崛起,好望角急剧崛起的基础不明。现在非洲板块主体南移,抬升阿尔卑斯山,吞没地中海;与此同时,东部继续分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最终可能形成红海大裂谷,将沙特阿拉伯从非洲分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