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恐怖片大多是“女鬼”?
加上“对未知的恐惧”是不够的。女鬼最大的优势在于日常生活异常。与男性相比,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是软弱、温顺、缺乏攻击性。一旦他们变成了幽灵,预期的侵犯会给我们的神经带来更猛烈的冲击。相反,如果把鬼塑造成成人的样子,观众就不会有太强烈的期待去违背它。其实不仅仅是女性,老人和孩子都是弱势群体。他们经常是恐怖电影中的恐怖分子。比如在贞子、伽椰子、楚仁美之前,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就是:龙坡。
诚然,西方观众对女鬼并非无动于衷。《午夜之戒》和《魔咒》上映后,日本恐怖之风迅速传遍全球。不仅吸引了港台地区的一批后续作品(如《山村老人》、《谜案》),好莱坞也立即抄袭了美国版的《午夜凶铃》和《魔咒》。贞子和伽椰子比吸血鬼、狼人和僵尸可怕得多,这几乎是欧美观众的常识。在神秘的鬼水故事之后,欧美恐怖电影一般都能看到日本恐怖的印记。最典型的就是《午夜凶铃》和《死寂》系列中的温子仁,号称当今最有能力拍恐怖电影的人。这个问题的解释比较复杂,但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虽然人们习惯把西方的鬼等同于中国文化圈的鬼,但其实完全不同。日本恐怖电影中的鬼在东方文化中常被称为“鬼子”、“鬼”或“孤魂野鬼”,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发展了祖先崇拜的信仰,留下了许多人类祖先崇拜的记载。这个信念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对死亡的焦虑。人死后成为后代的保护者,意味着灵魂不会死亡。其次,还有生育问题。人只有留下后代,死后才能成神,享受祭祀。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地方认为老人带着孩子正常死亡是“喜事”,是“喜事”。祖先崇拜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不仅在中国和日本,人类学家弗雷泽在《招魂之年》中得出结论:祖先崇拜是世界普遍现象,几乎现存的所有原住民都留下了这种信仰的痕迹。但祖先崇拜也带来了副产品,即“魔鬼”和“恶魔”。在死亡问题上,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自然死亡的人可以回到祖先身边,这叫“善终”,而英年早逝、没有后代、死得硬的人则被认为是“死法不好”。前两种死法不会被献祭而变成鬼,因为他们没有尽到繁衍后代的伦理责任。而暴死,即自杀、杀人等非正常死亡,会使死者灵魂受到伤害,导致死后不得安宁,有怨念,有鬼魅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