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大写的教师》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读书感

十多年前就追着薛老师的博客看过一阵子,对他的成长经历很是了解。这次拿起这本书来,也是对过往的一个温习。

这次读到这本书,我略读了他的成长经历部分,更侧重于阅读其中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读了两遍。其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语文并不是教课文内容,而是依托于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言语智慧。这是本书中薛老师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一读就懂的课文,文本内容的知识要少交。教师必须有很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挖掘信息能力,从而自主提炼出文本中的语文信息。课文写了什么不是重点,课文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才是教学的重点。

比如说《九色鹿》一文。薛老师设计了让学生从调达、国王的角度来写一写他们内心的忏悔和惭愧。不仅揭示了课文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事理的理解。

比如《鹬蚌相争》,薛老师把它设计成语言表达课。让学生扮演鹬和蚌,通过他们相争的情景表演,来学习“争论”这一言语技能。如果是我们普通老师,恐怕要把它上成单纯的故事讲解和寓意揭示课了。这样教学的话,是对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比如说他对《清平乐?村居》中“醉”字的解读。我们都会以为这个醉是词人被乡村美景所沉醉和陶醉。但薛老师考证之后发现这个“醉”就是词人辛弃疾的喝醉。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他希望能够走向前线,可是报国无门,杀敌无望,只能栖身乡间。在乡村,他只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醉的背后其实是人生的苦闷和失意。

去年我教这首词的时候,照搬了薛老师的课堂原型,虽然当时对薛老师这个“醉”字的处理不是很赞同,但那节课很成功。

薛老师的课例在他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一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阅读题考什么?

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个章节是《阅读题考什么?》薛老师分析了一张试卷中的几道阅读题,有理有据的指出了这几道阅读题的弊端。

比如说这样一道题,“初看《可爱的小鸟》,你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请选择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这道题很寻常,我们几乎都在自己的练习册上见过。而恰好我们学校上个学期的期末考题跟它简直是如出一辙。这是一道白给学生送分的题目。学生只要针对题目随便提出一个问题,就能得分。它根本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

究其本质,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非阅读策略。它仅能测试学生提问题以及答案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考察学生的质疑水平,思维深度。他又怎能检测出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呢?这样一道白送分的题目,又有何考察意义呢?

其他几道阅读题目也各有各的问题,在此不举例赘述。顺便说一下我们学校的期末试题。历年来我们学校的期末试卷都是偏简单的。每到期末流水阅卷时,大家总是充满了对试题的吐槽。但大家也只仅限于对试题的吐槽,对命题人的吐槽。至于命题人错在哪里?到底该如何命题,有关命题方向的命题策略的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

去年我曾经有幸编写过一套试卷。那短时间里,我认真把握了整册书的语文要素,所有的题目都琢磨了好几天,自认为编写的还行。但是看了薛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我心虚了。

如果按照薛老师的方法来命题的话,可以考倒一批人,而且对于老师平常的课堂教学会有很高的要求。因为薛老师侧重于对学生言语能力的考察,如果学生平时没有训练到位,考场上是无法作答的。

从去年开始,我每个学期结束都会出至少一套期末试卷。这个习惯我希望我能够一直保持下去。今年我的课题如果能够顺利结题,明年我就会开启新课题,叫《小学语文测试的命题艺术》。

薛老师的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相信我能做的很好。

三、作文实操

薛老师的作文理论也很成熟,我曾经偷师其法。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优秀的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被别人所看到。对这类学生最好的激励就是把他的作文大声的读出来——我就特别喜欢平时在班上读自己的作文——但我们的课堂时间不允许那么多人都到台上来展示。我就利用中午的时间,每天找几个学生上来读一读自己的作文。自己不愿读的请别人来代读。这样,学生就有了发表意识,让孩子的作文被看到。这对孩子是一种很大的激励。

另外薛老师提倡在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作文片段训练,把基本的作文技能和技法分课时完成,每节课都主要抓一个要点来进行重点训练。到了五六年级再全面展开来写。近几年我也是这样来实践的。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很大的效果,但基本上也是有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