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族名族名称的来历
下面的内容就是水族相关的介绍
族名“水”是该民族自称的音译。“水”在水语中有“篦子”、“梳通顺理”的意思。历史上曾称“僚”、“夷”、“水苗”、“水家”等。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止人口为34.499万人主要分布在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部分居住在都匀、荔波及 广西环江、南丹河池等县境。还有一部份散居在广西。
历史由来
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语言文字
水族讲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兼通布依、苗、汉语和汉文。有文字,称为“水书”。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通用的单字只有三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这些文字全靠誊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大部份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宗教文化
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尤其以鱼祭祀为其特点。19世纪末、210世纪初,曾传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有丰富的口头文学、舞蹈、刺绣和雕刻。
习俗及社会
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恋爱结婚比较自由,有“不落夫家”的习俗。过去盛行“回头亲”,即姑妈的女儿嫁给舅舅的儿子。与汉族相反。汉族认为“回头亲”是血脉到流,对后代不利。丧葬繁杂,人死要给死者设祭堂开吊,设歌堂,唱歌跳舞,唱花灯戏,宰杀牲畜,择日下葬,现在有简化。男子穿大襟长衫,青布。女服装多为青、蓝两色。妇女穿蓝色大襟无领长衣,青布长裤,衣裤四周都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节日穿裙子。居住在“干栏”式房子。“干栏”在水语中为是“楼房”的意思。用木头建造,整栋房子不用一颗铁钉,但十分牢固。主要节日有“端节”,与汉族春节相似,是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每年从水历的十二月的第一个亥日开始过节,按地域分期分批地过节,无统一日期,一直过到第二年的二月,哪里先、哪里后都成为惯例,是水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水族主要从事农业,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水果品种很多。盛产的辣椒远销东南亚各地。传统佳酿“九阡酒”醇香可口。林业资源丰富,盛产优质杉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