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思是哪三思
主要指思危,思退,思变。思危,思考之前做的事不对的地方,危险的地方;思退,知道危险的地方,就要退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机会;思变,一旦有机会,就要努力抓住去改变当前的处境。
出自战国孔子弟子《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赏析
孔子在这里又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凡事都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怯懦了。“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但是,孔子却告诉人们,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因此,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前人对此已有领会:“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这与孔子“过犹不及”思想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