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被关事件的社会影响

委托办学

朝阳是外来务工人员和随迁子女聚集区,当下朝阳区随迁子女人数已经达到86000余人,该区的自办校也由“十一五”期间的135所减少至当下的33所。

朝阳区对于随迁子女将采取公办校接收为主,在教育资源逐步保证的情况下,稳妥进行关停打工校的方针,“保障更多的随迁子女进入合法学校,享受更好的教育。”

朝阳区关停9所打工子弟校,***涉及4574名学生。“9所学校办学条件、设施不具备合法的民办学校办学资质。”这些学生中,有借读证明能够进入公办校的学生是467位;对另外4107位学生,朝阳区整合了一些公办校的校舍,用委托办学的方式,准备了4300个学位,“所以,有充足学位保证他们入学。” 两种方式安置3200学生

该区拆迁的四所学校分别为绿园小学、苗苗小学、新希望学校和红星小学,涉及分流学生3200余人。

四所学校均为未经批准的流动人员自办学校,其中绿园小学拆迁是由于租地合同到期,正好又位于城乡一体化改造中。苗苗小学正好位于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蓄水池所在地,当下该校已经腾退完毕。新希望学校也是由于租赁合同到期,所在地处在改造拆迁范围之内。红星小学是处于城乡一体化改造中,7月21日前已经腾空房屋。

海淀区对3200余名学生采取两种安置方法,一是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造公办学校,专门接收来京务工子女就读。二是采取就近分流,公办为主的原则。

打工人员子女只要提出愿意在海淀就读,该区将做到一个学生不流失。

大兴:关停11所需安置6500人 大兴是流动人口比较聚集的区县,该区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42000人,其中51%的学生在公办校就读,24%的学生在11所经过审批的自办校就读。另外,还有25%的学生在未经审批的自办校就读。

为了配合大兴区拆违打非工作,该区11所开设在违章建筑内、未经审批的自办校面临拆迁,“从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方面,这些校舍具有重大安全隐患。”据介绍,.11所被拆迁的打工校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员集中的黄村、西红门、瀛海和旧宫四个镇,涉及需要安置分流的学生在6500人左右。

海淀区安排5所公办学校接纳学生

受4所民工子弟学校被拆和待拆影响,在新学期到来之际,海淀区将有3100多名外来务工者子女无法继续上学。

记者获悉,海淀区已拿出措施:将绿园小学的585名学生分流到肖家河小学树村分校;将苗苗小学的723名学生分别安置在中坞小学、陶行知小学和六郎庄小学;位于东升乡学区的北京石油学院附小北校区,将接纳新希望和红星两所学校的1890名学生。

据了解,上述5所学校为公办性质。海淀区教委有关人士表示,学生入校时不需要“五证”,待遇与北京籍学生相同。由相关乡镇制作的报到通知书,正陆续发放给学生家长。

当下,朝阳和大兴两区还没有公布“一对一”的详细分流安置方案,教育部门仅以“有学校提供,可以满足失学孩子的入学”回应媒体采访。

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办公室一负责人以“不承担媒体采访职责”为由,婉拒记者的采访。记者登录北京市教委网站,点阅所有窗口,均未找到民工子弟学校关停、学生分流安置措施等相关信息。

“教委规范保留学校”难挽停办命运

这几天,办学者李阳既无奈又委屈。

“我是1998年接手这所学校的,当时是几排破平房,有800多平方米。”来自信阳固始县的李阳是大兴区西红门镇育红学校校长,他说,2010年5月,学校接到北京市和大兴区教委通知,要求加固校舍,不然就取缔。李阳找房东商量,双方出资盖新房。2010年9月,新校建起两栋两层教学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36间教室全部装了空调、防盗器、应急灯,预留了安全出口,还增加了广播系统。

学校建好后,李阳去大兴区教委办理卫生许可、办学许可等手续,被告知此类学校从2006年就不再审批,但对方出具了盖有大兴区教委公章的书面证明,称该校是“大兴区教委规范保留的一所专门接收流动人口子女的自办学校”,落款日期是2010年9月15日。

此后,学校正式纳入区教委管理,除了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外,学生抽考、校长开会、老师培训等,都跟公立学校一样。

2011年5月6日,西红门镇政府下发通知,称“育红学校是在违法建筑内非法办学,必须取缔”,要求李阳写“停止办学”保证书,李拒绝,到大兴区教委申诉,被告知“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学校一切事务都归镇里管,区里无权插手”。李阳问学校关闭后学生如何安置,该镇主管教育领导答复,由镇里安排,学校不能干涉,另外,校舍属违法建筑,没有补偿。

昨天上午,不断有学生来学校领新书。李阳说,已经有700多孩子领了新书,他计划25日开学,但镇里每天找他开会,“镇领导说不准开学,否则就把学生强行拉走”。

西红门镇政府一工作人员受访时表示,怎么安置学生市里已有了说法,育红学校必须关闭,这跟是不是“教委规范保留学校”无关。

家长咨询公办学校被告知早已满员

根据北京市教委安排,此次关停学校涉及的万余名在校学生将本着“先拆民居,后拆学校;先论证安置分流方案,后组织具体实施;先分流安置,后拆校舍”的原则进行,并承诺“不让一个就读孩子失学”。

“孩子上公立学校最好了,但俺两口子都是收废品的,没有单位开‘五证’呀。”家住朝阳区东坝乡的信阳籍打工者乔女士说,她只有等待,如果找不到合适学校,就回老家。来自黑龙江的姜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当地唯一一所公办学校——东坝中心小学咨询,校方说学生早满了,“人家每个班定额35名学生,不可能插班,办了证孩子还是上不了学”。

昨天,在大兴区育红学校,五六个带孩子来领新课本的家长告诉记者,至今没接到市里、区里要分流学生的正式通知。“安置肯定要一对一,不然到时候真没学可上,可就晚了。”一于姓家长质疑,眼看就要开学了,市教委还在论证分流方案,让人着急。

李阳透露,他也不清楚区里准备把学生分流到啥性质的学校,有多少学校接收,“镇里只说不准开学”。

对媒体报道称朝阳区“准备4300个学位用于学生分流”的说法,该区民办教育协会民工子弟学校分会副会长、东坝蓝天实验学校(该校曾于2005年取得办学资质,后因搬迁失去资质变非法学校,被列入取缔)校长竹道静并不认同:“据我掌握的情况,仅东坝乡4个被关学校就有3900多名学生,教委委托安置的两所民办学校最多能再容纳2500个孩子,公立学校又进不去,剩下1400多咋办?”

因房屋租赁合同到期,已被产权单位拆成一片废墟的海淀区新希望实验学校,成为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该校校长肖海腾,他透露,学校的孩子们能否顺利进入公立学校,还得等市教委安排。 2000年,周口人谢海涛夫妇来到北京打工,他们在大兴区靠卖菜维持生计。因收入有限,他们把大女儿留在老家上学,将8岁的儿子送进了育红学校。谢海涛说,当初他也想把孩子送到公立学校,可镇上只有一所,本地学生想进都得花钱找关系,还不一定能上成,就打消了念头。

前两天,谢海涛从报纸上看到学校要关了,十分焦急,一边让妻子托人办“五证”,一边去镇公立小学碰运气,“有个老在俺这儿买菜的顾客是学校班主任,我打听到她家住址,提了两件酒、两箱饮料和两条好烟找她,人家倒是挺客气,说答应帮忙,就是不收礼。”他说,他放下东西就走,没想到第二天那班主任来买菜,扔下1000块钱,说只当那些东西她买了。“育红万一拆了,孩子上学咋办?听说别的学校离俺家最近的也有四五里路,孩子一个人跑来跑去太危险了。”谢海涛攥住记者的手,眼里噙着泪。

结合朝阳、海淀、大兴多所民工子弟学校负责人掌握的情况,各区被取缔或即将取缔的学校中涉及的河南籍务工人员子女多集中在学前班和小学,占总体在校人数的六成以上。“即便按照市教委公布的学生人数,河南籍孩子也有8000多人。”竹道静说,保守估计,河南籍在京流动孩子至少有近万人会受到入学影响。

采访中,谢海涛两口子称,如果孩子在北京上不成学,他们只有回老家。 昨天,朝阳区正开学上课的东坝实验学校、将台希望之星学校和英才学校,再次受到所在乡镇政府警告,要求立即停课,校舍属租赁房屋的,解除合同;属自建校舍的,自行拆除,否则政府将组织强拆。

“很急,很生气,又没办法。”东坝实验学校校长万天兵说,尽管入校学生越来越多,教学秩序正常,师生情绪稳定,但“大限将至”,他心里没底。希望之星学校负责人也透露,市有关部门给他打了招呼,停课、与房东解除租房合同,等候处理。

眼下,上述三所学校校门仍被当地政府安排的保安、城管人员把守。

“‘先分流安置,后拆校舍’是市教委的其中一个原则,如果区里在没有对学生们一对一妥善安置之前,就实施强拆,是违背市教委精神的。”竹道静告诉记者,他们已聘请了公益维权律师,正联合全市遭遇取缔的民工子弟学校,打算召开新闻发布会。

北京取缔多所民工子弟学校一事,连日来持续引发媒体关注与公众热议,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表态。“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再差,也比孩子没学上要好。”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认为,确有一些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方式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但是,如果不对学生们下一步就学做好安排,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特派记者 孟冉 文∕图)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新 希 望18.59-0.44-2.31%

9所、大兴区11所。2011年8月16日,市教委承诺“不让任何一个就读的学生失学”。

本报讯 市教委“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正在开始落实。海淀、朝阳区教委已经着手开始进行分流学生安置,大兴区除了西红门镇的4所学校还在协商中外,其余7所学校已开始安置分流学生。

海淀:投入900余万 增配师资144名

海淀区***有4所拆迁学校,涉及分流3200余名学生。4所学校分流结果确定,新希望小学、红星小学学生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北校区;绿园小学学生被分流到肖家河树村分校;苗苗小学学生被分流到中坞小学、陶行知小学和六郎庄小学。海淀区政府承诺专项投入900余万元,用于校舍修缮、改造,搭建临时教室,配备课桌椅,增加配备师资144名。

朝阳:三校开分校接纳分流学生

大兴区4镇将拆除11所打工子弟学校,但无一拆迁。大兴区教委副主任王滨介绍,拆迁分流方案由各镇镇政府制定,瀛海、旧宫两镇的4所学校已经关闭,镇政府正在安置分流学生。黄村镇镇政府昨天刚与学校签订了关闭协议,之后将立刻着手安置;西红门镇还在与个别学校协商。王滨表示,如果有学校9月1日仍未启动安置,学生可先在原来的学校继续就读。他表示,各个镇都进行过前期调研,有充足的学位接收分流学生,“肯定9月1日开学时,不会让一个学生没学上。”

追访 之 海淀

“活动中心”变身学校引家长担忧

海淀区马坊村一活动中心“变身”学校;家长担心办学质量问题

前日下午,海淀区马坊村宝盛东路一活动中心,名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校牌挂牌。新学校作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北校区,接纳红星小学、新希望小学分流学生。前来探访的多位家长担忧,“活动中心”变身学校后,相关硬件是否达标,教学质量是否下滑等。昨日,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乔键称,该新校区符合办学标准,师资力量优越,不需缴纳“赞助费”。

现场 “活动中心”挂牌成学校

昨日上午,海淀区马坊村宝盛东路32号,写有“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的簇新银色牌子挂在大门一侧。大门另一侧,是一金色牌子,上写“北京市海淀区清河青少年活动中心”。大门关闭,里侧是数十间灰色瓦房,瓦房东侧,是一个运动场。

附近居民称,新校牌于前天下午挂上。此前是“活动中心”。

昨日上午,数十位家长带孩子透过大门空隙察看新校园。他们要求进入的要求遭值班人员拒绝。值班人员称,家长可在8月26日前带孩子来报到,办理入学事宜。

意外 带期望来,揣问号走

昨日上午,“活动中心”门口,石女士愁眉不展。她的儿子10岁,之前在红星小学就读,学校被取缔后,她于2011年8月17日接到“报到通知”,儿子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北校区”,要求8月26日前报到。“石油附小是名校,孩子肯定有前途”,石女士异常高兴。

但“带着期望”实地探访后,石女士心情低落,“没想到是个活动中心”。她最担心的是新校是否有能力接纳分流的所有学生;学校会不会收“赞助费”;新学校教学质量会不会与主校相比有落差;聘用的教师会不会无证上岗;分流学校太远能否就近入学等。

“我不希望这里变成另外一所违规的打工子弟学校。”石女士说。

现场,也有家长担忧,进入新校后,孩子学习成绩如果跟不上,会不会复读。

答疑 新校优于打工子弟学校

昨日,针对诸多家长疑问,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乔键回复说,“北京石油附小北校区”由“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承办,新校区软硬件达标,符合办学标准。学校师资力量与以往打工子弟学校相比要优越。“所聘教师均具备教师资格证,有相当教学经验。”

有家长担忧新学校离家太远,能否选其他学校就近入学,乔键说“希望能相互理解”;有家长担忧“孩子成绩差会不会遭遇复读”,乔键称,要看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公立学校成绩差的学生也有复读可能。”

面孔 学校取缔,教师迷茫

昨日,突然“失业”的王女士一脸迷茫。“我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

王女士介绍,她来自内蒙古,2001年来京在红星小学担任数学、物理教师至今。王女士介绍,红星小学有45名教师,包括她在内,大多数教师无资格证。多数“失业”教师在设法安置他们失学的孩子。“工作没有了,孩子不能没学上。”

王女士称,学校未婚教师多选择去有办学资格的打工子弟学校工作,但大多数教师仍然无业。王女士在一家教公司任兼职家教,每天只有上午半天班。

同样迷茫的还有红星小学校长谢女士,学校被取缔后,很多学生家长找她解决学生分流安置问题。“先解决孩子们入学问题,再考虑自己的工作。”据悉,海淀其他被取缔学校中,多数教师也失业。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学校面临困难

城中村改造,于情于理都应该支持,但具体到自己学校的未来,校长们却真的犯了难。新学期即将开始,昱颖学校校长衡岐峰还在为下学期的办学地点而发愁,“我们是教委批准的有照的民办学校。”衡岐峰抬头看了看挂在办公室的“办学许可证”叹气说,“但也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衡岐峰的学校第一次面临搬迁,从当时租的平房院中搬出,开始寻找下一个办学地。生源、场地、租金,成为衡岐峰面前的三座大山。2001年,衡岐峰将学校安在了北五环外的马连店村。与此具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其他几家学校,这些烦恼一直在困扰着他们,无法顺利的解决。

核心提示

在京民工子弟学校命运多舛。继2009年底因城建规划遭遇大规模拆迁后,6月份以来,北京海淀区、朝阳区、大兴区等地有30多所打工子弟小学被关停或即将关停。就在几天前,最新一批打工子弟学校遭遇封门、停水、停电。学校家长亦被通知,学生将被分流到政府委托的学校。

围绕着学校关停,一场校方“保卫战”亦随之展开。民校校长们称,封门之举简单草率,分流政策不完善,损害了外来务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也是对民间办学的致命打击。家长们也发现,被分配的新学校并非公办学校,一些家长认为学校距离太远,担心孩子因此失学。

据了解,仅朝阳区就有33所未经审批的打工子弟学校,接纳学生1.7万多人,河南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居多。2011年8月12日,记者赶赴北京,探访调查。 近百年前,胡适在《新青年》上对乡村学校的议论,仍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新文化运动已进高潮的1918年初,胡适对一些乡村学校也不顾条件规范化、城市化办学非常不满,他这样写道:“列位办学堂,尽不必问教育部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这里最需的是农家常识,蚕桑常识,商业常识,卫生常识,列位却把修身教科书去教他们做圣贤!又把二十块钱的风琴去教他们学音乐!又请一位六十块钱一年的教习教他们的英文!列位且自己想想看,这样的教育,造得出怎么样的人才?所以我奉劝列位办学堂,切莫注重课程的完备,须要注意课程的实用。尽不必去巴结视学员,且去巴结那些小老百姓。视学员说这个学堂好,是没有用的。需要小老百姓都肯把他们的子弟送来上学,那才是教育有成效了。”这不是非常照顾、考虑、注重传统、习俗和地方特点吗?再强调一次,这篇题为《归国杂感》的文章就发表于现在已被作为“激烈、整体、全盘反传统”、“机械照搬外国”、“启蒙”典型的《新青年》上。

1922年9月,北京政府召开全国学制会议,提出新的学制改革方案提交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八届年会讨论。10月中旬,第八届年会在济南召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是会议的重要人物。经过反复讨论、争论甚至激烈斗争,最后制定出新学制。同年11月1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新的《学校系统改革案》,史称“壬戌学制”。新学制基本参照美国学制,以小学、初中、高中的“六三三制”取代了原来的小学、中学“七四制”。

“壬戌学制”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的宗旨。但提出了七条标准: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新学制的实质是以儿童为中心、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平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七条标准,是新文化运动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胡适是新学制建立的重要人物,他认为新学制的特别长处在于其弹性,七条标准的精神就是“发展青年个性,使得选择自由”,“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使各地方可以按照各地方的需要与能力,兴办相当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自由。他强调,在推行新学制学校时,应容许旧学制学校的存在。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对当时城乡仍大量存在的私塾,教育当局并未以行政力量强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