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 “散德行”是什么意思?

这是北京俚语(非方言),指起腻的作秀,丢人现眼的表现;郭德纲和徐德亮的《论色》中便运用了这句话,徐说郭开场便说了一句:“到处散德行去!”

除了“散德行”之外,北京还有如下俚语:

1、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2、棒棰:外行。

3、不老少:表示多。

4、打这儿:从此之后。

5、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

6、倒(第二声)气儿,闹气儿:喘气。

7、兜圈子,绕弯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

8、见天儿,渐天儿:天天。

9、犄角旮旯儿:旮旯,角落。

10、死心眼儿,死心眼子:实心,老实。

11、碍眼:防碍别人

扩展资料

北京话的历史沿革

南北朝时期开始,中原雅音南移,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官雅言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六朝即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明朝永乐年间建都北京时从南京北调40万人口,超过北平原有人口。清入主中国,旧北平话逐渐演变形成了北京话。

清雍正六年设“正音书馆”,以北京官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行,以后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场主流的标准语,有人也称之为北方官话,和被称为南方官话的南京官话相对应。

清末进行国语编审,民国初年拟定国音,“京国之争”以后实行以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新国音,自此以北方官话为蓝本的国语(普通话)成为中国官方标准语言。随著现代教育、传媒的普及发达,当代的北京官话 - 普通话,在华语圈有向各种方言渗透的趋势。

百度百科-北京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