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黄色电影。
我相信你这时一定会摇手——“不不不,别瞎说,我没见过……”。不要这么匆忙。其实严格分类的话,帮助王家卫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春假》和横扫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雪中漫步》,都是不折不扣的三级片。就连我们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也是三级片。
可见三级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咸湿。除了上述影片,还有很多艺术造诣很高的三级片,得到了业界的认可。那么,你是如何评价电影的呢?本期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影分级制度。
你知道电影是怎么分级的吗?
一般来说,电影的分级是以观众的年龄为标准的,其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孩子不成熟的心智。因为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缺乏一定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所以电影开拍前出现的评分表,其实是给监制看的,告诉监制电影里有没有不健康的台词和画面。
美国作为电影大国,最早采用分级制度来指导电影的内容。早在1922年,美国就成立了美国电影制作发行机构,也就是现在的美国电影协会,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限制电影内容的行业标准——电影制作标准,而且因为当时的主席是威尔·海斯,这个标准也被称为海斯法典。
这部《海斯法典》具有强烈的清教主义特征,对犯罪、性、低俗、舞蹈、民族关系、民族感情、宗教、使用的语言、电影片名等方面做出了近乎苛刻和细致的规定,极大地制约了艺术的发展,因此美国电影业推动了变革,才有了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行电影分级制度。形成于1968,建立于1990的美国电影分级体系,将电影分为G、PG、PG-13、R、NC-17五个等级。
总之:G级片无伤大雅,PG级片稍加引导,PG-13更要小心,R级片需要监控,NC-17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适合儿童,只适合成人。
但所谓的成人专属,其实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赤裸裸。骂人或者暴力算。按照这个标准,嗯,还好电影分级制度不是在《猫和老鼠》诞生之初就诞生了,不然就得NC-17了。
我们常说的“三级片”(不是),其实是香港的一句俗语。1988 165438+10月10,电影审查法案1988正式生效,“三级制”正式实施。继英国和美国的分级制度之后,香港也将电影划分为I级,所有年龄的人都可以观看。不适合儿童的等级ii和只允许成人的等级iii。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二级片不适合儿童观看,成年人也只有劝导未成年人的义务,而没有权力禁止他们观看。
后来,随着内地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香港电影流入内地。“三级片”作为一种宣传噱头,成了所谓“黄片”的代名词,实在冤枉了“三级片”,其领域其实更广更深。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八仙酒店的叉烧包,裸露镜头的春景和描述暴力和血腥的黑社会,分别将黄秋生,梁朝伟和梁家辉推上了奥斯卡金像奖得主的宝座。可见“三级片”并非粗制滥造,只是靠暴露肉体来吸引人的眼球。
所以,以后说起“三流电影”,你也可以大方承认:是的,我看过三流电影,有些还特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