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2000电影

库尔斯克战役(1943.7.5-8.23) 1943二战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在库尔斯克进行战略防御和进攻战役,史称库尔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在苏德战线的中南段驱逐德军,德军被迫转入防御。苏军在库尔斯克附近驱逐了德军,所以苏军在库尔斯克形成了一个大突起。苏联中央军和沃罗涅日军占领了这个凸出的部分。中央军以北是布良斯克军,沃罗涅日军以南是西南军。因为苏军占领了库尔斯克以西的突出部分,不仅可以突击德军奥廖尔集团和别尔哥罗德集团的侧翼,还可以解放乌克兰、顿巴斯和白俄罗斯。所以1943年,苏联围绕库尔斯克打了很多仗。在这次战役中,苏军为中央军、沃罗涅日军和草原军,总兵力654.38+0.33万人,火炮和迫击炮654.38+0.9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门,飞机21.72架。参战德军为中部集团军群第9、第2集团军,南部集团军群第4装甲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总兵力90余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1000门,坦克和突击炮2700门,飞机2050架。1943年德军夏季进攻计划的目的是进攻库尔斯克苏军的侧翼,进而包围苏军。计划是在进攻后的第五天攻占库尔斯克,然后向莫斯科方向推进。在库尔斯克附近,德军集中了第2集团军坦克、第9和第2野战军以及第4装甲集团军坦克和坎普夫军。德军在库尔斯克方向集中了65个师,占当时苏德战线德军总兵力的25%。德军组建了两个突击群:第一突击群在奥廖尔南部,下辖20个师,包括9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它的任务是从北面进攻库尔斯克。第二突击群在别尔哥罗德附近,下辖18师,包括11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它的任务是从南面进攻库尔斯克。德军以38个师直接进攻库尔斯克,其中包括20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两个突击群* *拥有3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奥廖尔群1.500,别尔哥罗德群1.700),平均坦克密度达到每公里40到50辆,部分地区甚至达到每公里1辆。两个团* * *约有1门火炮和迫击炮。为了支持其地面部队的进攻,德军动用了2000多架飞机。在这次袭击中,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其新坦克和飞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并希望凭借这些新武器取得胜利。那时,德国坦克师已经装备了新型T-4虎式重型坦克和费迪南德自行火炮。当苏军最高统帅部察觉到库尔斯克附近德军的进攻意图后,立即决定在库尔斯克投影内实施有组织的防御。苏军希望在防守交战的过程中消耗德军突击群,粉碎其进攻企图。苏军首先以三条战线进行防御:中央军抵抗德军从奥廖尔的进攻,沃罗涅日军抵抗德军从别尔哥罗德的进攻,草原军作为预备队,在库尔斯克投影后面展开。中央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下辖第48军、第13军、第70军、第65军、第60军、第2坦克军、第19坦克军、第9坦克军,由第16航空兵支援。沃罗涅日军(瓦杜丁将军任司令)注册为第40军、第6近卫军、第7近卫军、1坦克军、第27军、第69军、第35近卫步兵军、第2和第5近卫军,由第2航空军支援。两个方面军的编制有1.336万兵力,1.9万余门迫击炮,344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72架飞机。草原军(司令员,克什富将军)下辖5个合成集团军群,1坦克集团军群,6个独立的歼击机和机械化部队群,3个骑兵部队,1步兵部队,由航空兵第五军支援。此外,西车(指挥官索科洛夫斯基将军)管辖11团车和50集,并加强了两辆坦克和大量火炮和工兵。布良斯克军(波波夫将军任司令)下辖第3军、第61军和第63军。因此,德军统帅部虽然在库尔斯克南北设置了重型突击群,但在兵力和武器上并没有对苏军形成很大优势。在正面,苏军中央军和沃罗涅日军实力大致相当。7月5日,苏军提前进行了强力火力反击准备,将德军进攻时间推迟了近3个小时。德军发起进攻后,北路突击群进入苏军防御纵深约12公里,之后进展缓慢。并在10被封;南路突击群突入约35公里后,进攻受阻。6月5438+02日,南路德军将主攻方向转移到普罗鲁罗夫卡,企图从东南方向调回库尔斯克。与此同时,苏联决定对德国南路突击群实施反突击,双方1200辆坦克在普罗霍罗夫地区展开激战,这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战。当天晚上,德军损失400辆坦克,被击退到原来的出发地域。6月5438+05日,在路楠的德军被迫转入防御。16日,在守军的掩护下,全线撤至原出发区域,苏军转而追击。12年7月至8月23日,苏军以6个方面军和31集团军进行了两次大规模进攻战役。7月12日,苏军在奥廖尔与第7军展开进攻战。22日,苏军收复博尔绍夫。8月5日收复奥廖尔、别尔哥罗德,8月18前出至布良斯克东郊,将战线向西推进约150km。早在8月3日,苏军就发起了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的进攻战役。11日,苏军包围哈尔科夫。23日收复哈尔科夫,将战线向西南和南方推进约140公里。至此,战斗结束。战斗中,德军伤亡约50万,坦克1500辆,飞机1400架,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进攻战略彻底破产。这场战役结束后,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从此,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转入防御,而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