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剧小品多以东北方言为基础?

临近春节,春晚节目彩排开始接近尾声。在历年的春晚节目之中,语言类节目以“一骑绝尘”的身态稳坐榜首。

语言类节目一般由两大分支组成,一是以天津、北京本土文化为主的相声。二就是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小品。

图片

哪怕是在号称不看春晚已经十年的“潮流青年”中,提及对春晚最大的印象,无非还是赵本山的小品以及天津味的相声。

相声和小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区域文化的功劳。而区域文化的代表就是以方言为主要体现的语言文化。

说得直白点,相声和小品就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喜剧表达形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天津人和东北人为人处世比较乐呵的原因。

相较于具有一定“反讽”基础的天津话,通俗易懂,容易学习的东北方言无疑更普及一点,也更受欢迎一点。事实上,凡是接触过东北方言的其他方言持有者,只要不是山西人,大都会被这神奇的方言所同化,原因嘛,就是因为东北话太魔性,语调平顺简单。

东北方言又称为“东北官话”,是在一级方言——官话之下的二级方言。

官话是我国覆盖面积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一级方言,北方大部加上西南地区大都处于官话的“统治之下”,除了“方言城堡区”——山西。

正如地区历史文化不同所产生的汉族民系一样,许多地方由于风俗文化不同也产生了区别之用的方言。官话区这么大,自然也涵盖着很多的民系风俗文化,所以,依照历史风俗文化、地理气候等因素又在官话之下细分八大二级官话分支,上面的东北方言就是脱胎于松辽之处形成的区域方言。

现如今的东北官话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大部、内蒙东部、河北东北部等广义上的东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