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光弹命中的目标实弹就打不中
曳光弹命中的目标实弹就打不中
其实早在19世纪末机枪出现之后,各国就在头疼弹道修正问题,诚然子弹打在目标上会激起粉尘和烟雾,但对于机枪这种动不动要打1000米外目标的大家伙而言,那点粉尘压根看不清。
所以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在弹头内部塞入发烟剂,当子弹击中目标变形时,被压燃的发烟剂能一定程度指示弹头落点。这种发烟弹到一战前的主要材料是磷,而且已经演化成发射之后即燃烧,这么一来夜晚也能看到闪着白光的子弹轨迹,白天则能看到落点处磷冒出的白烟。
本来在地面上作战是可以这样的,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战场变得立体起来,空军们表示我在天上打枪时压根看不到那些鬼烟,而白光在白天也压根看不清弹道,所以亟需一种在白天能发出鲜亮光的曳光弹。
世界上第一种现代化曳光弹,英国.303 S.A Tracer Mark I问世,曳光弹包装盒,上头写着For Air Craft Only(仅用于飞机),而这批弹曳光燃烧剂主要是镁,曳光色发红,北约系的曳光弹就是这颜色,所以说,曳光弹的是伴随着空战而生的。
曳光弹这种白天发出鲜亮色泽的特性被陆军看上,认为这玩意比原先的磷不知道高明到哪儿去了,所以陆军也纷纷将曳光弹装上机枪用于指示弹道。曳光弹的构造也很简单,7.62x54R,53式步机曳光弹的结构图,弹头外层是铜壳,前端是铅芯,后部塞了一个曳光管,管内填充曳光剂,发射时底火点燃引燃剂,引燃剂点燃曳光剂燃烧。
然后又出现一个问题,这种传统的曳光弹在枪管内就会点燃曳光剂,出膛时弹头就甩着一道绿光出去了,这不光是容易暴露机枪位置,也会导致曳光剂加速烧蚀枪管,所以基本不用这种构造。
那么主流的是啥样的呢?这是北约7.62x51mm M62型曳光弹,它弹尾有一个紫铜盖,曳光剂也是在子弹发射时点燃,不过由于铜盖的存在,它只是在内部闷烧,等子弹飞出大约100米后,部分曳光剂烧完,铜盖脱落,此时弹头尾部才会发光。把这种百米外在发光的称之为防侦曳光弹。
当然,还有微光的,需要借助夜视仪才能看到那种。曳光弹的质量和弹头构型确实与普通弹不一样,那么他们弹道表现呢?是不是曳光弹击中的目标普通弹就打不中呢?
只能说在中近距离下他们两弹道是差不多的,否则曳光弹压根就没意义,步兵自动武器及弹药设计手册中说,曳光弹弹道及飞行时间应与主用弹一致,即具有弹道一致性,这是标准。举个例子,美国M16A2步枪在配合SS109步枪弹使用时,最佳的枪管膛线缠距应为1:9英寸,但为了配合L100曳光弹发挥出更一致的弹道,他们将M16A2的缠距调整为1:7英寸。
所以说,对于轻武器有效射程内而言,曳光弹和普通弹弹道都差不多,当然,曳光弹的精度确实会差一些。而当距离超过1000米外,曳光弹质量下降严重。在存速尚可时弹道下坠会略小于普通弹,因此弹道会略高,但由于质量太轻,在存速不足时下坠的就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