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灭度后,三藏十二部集结阿难,迦叶等人和500罗汉,人为凭记忆所著这其中难到就没有糟粕吗?
据《佛光大辞典》所载
第一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九十天,在阿阇世王之保护下,五百阿罗汉会聚于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故称为五百结集、五百集法、五百出。此次结集,据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等载,系由阿难诵经(修多罗或法藏)、优婆离诵律(毗尼藏),再由诸长老将所诵出之经、律检讨修订,编辑而成。此一说法,为史学界所普遍认为较可信者。另有还有诸种说法,如:据大智度论卷一○○、金刚仙论卷一等载,迦叶于耆阇崛山结集小乘三藏之同时,文殊、弥勒等于铁围山,与阿难***同结集大乘经典,此称铁围山大乘结集。然此说疑系大乘佛教兴起后之传说。(因此一般汉传大乘佛教也很少使用此种说法,一般皆采用七叶窟结集为第一次)
第二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左右,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对戒律发生异议,提出十条戒律新主张。为此,七百比丘会于毗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七百集法、第二集法藏、第二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订定跋耆族比丘所行之十事为非法。
第三次结集:于佛陀入灭后二百三十六年,在阿育王之护持下,一千比丘会于摩揭陀国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此次结集以经、律、论三藏为主。目犍连子帝须并自撰‘论事’,对当时外道之各种异议邪说加以批驳;结集后,选派一批比丘至恒河流域以外之地区,及印度境外弘布佛教。第一、二次结集之说,北方与南方佛教皆有流传,第三次结集之说则只流传于南方。
基本到此为大小乘所***认的比较大的三次结集,后来佛教传播各地,各国、各地也都进行过结集
如:
第四次结集:有北传、南傅二说。(一)北传佛教有二种记载:
(1)据婆薮盘豆法师传载,佛陀入灭后五百年,说一切有部僧迦旃延子往印度西北之罽宾国,召集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进行结集,马鸣菩萨笔之为文,撰成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毗婆沙(即大毗婆沙论)百万颂。(2)依大唐西域记卷三所载,佛陀入灭后四百年,于迦腻色迦王(梵Kaniska )护持之下,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聚集迦湿弥罗国(即罽宾)之比丘五百人造论解释三藏,先作邬波第铄论十万颂,解释素呾缆(经)藏;次造毗奈耶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毗奈耶(律)藏;后作阿毗达磨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阿毗达磨(论)藏;凡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迦腻色迦王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石函缄封,建塔藏于其中。此二说以后者较为可信。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据‘大史’等之记载,谓第四次结集系于锡兰国王婆他伽马尼统治期间,于马特列村之阿卢迦洞(阿卢寺)举行,罗希多大上座主持,五百比丘参加。会中诵上座部佛教三藏,修订三藏注释,重新安排经典次序,写成第一部巴利文三藏及僧伽罗文注释。 第五次结集:据巴利‘教史’第六章、缅甸史等之记载,西元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Mindon, 1853~1878 在位)召集二四○○位高僧,于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国王为护法人。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之同异,***同合诵,经过五个月完成。更将结集三藏文字,分别镌刻于七二九块方形大理石上,竖立于曼德勒山麓拘他陀塔寺(Kuthodaw)中,外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今尚存于曼德勒古都。 第六次结集:西元一九五四年五月十七日‘卫塞节’(Visakha Day,世界佛陀日),缅甸佛教于国家赞助下,举行第六次结集。此次结集之意义,在于团结佛教徒,增进上座部佛教之隆盛,提高缅甸独立国之地位。结集地点位于仰光北郊艺固山岗上,建筑仿效印度第一次结集时之七叶窟。此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之七二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广采锡兰、泰国、高棉、伦敦巴利圣典协会,以及缅甸各种巴利文版本,作详细考订。结集完成,印刷流通。此次结集并邀请南传各国比丘参加,北传国家比丘亦受邀观礼,费时二年多,至一九五六年(佛历二五○○年)之卫塞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