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填词?是不是写诗
写诗填词的两个阶段:基本知识阶段和创作阶段
凡写诗填词的人都走过这两个阶段。
一、基本知识阶段:
诗词是有格律的,这个格律不学,就不懂得诗词的面貌。连诗词的面貌都抓不住,谈何诗词创作?
诗词格律不仅要学,还要练。这个练的过程是摸清诗词格律脾性的过程,只有对这个脾性摸清了、弄熟了,才有可能进入真正的创作过程。
先说诗。诗的格律形式较简单,也比较固定。除古风体外,隋唐以后的诗都属于近体诗,也就是今人所说的律诗。
律诗分五律和七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减掉半截身子而成的五绝和七绝。不管是绝还是律,如果不***虑句数的多寡,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五律是每句五个字一***八句话,七律是每句七个字也是一***八句话。七律是在五律每句五个字上增加两个字的结果,这样看来七律和五律也是一回事。
所以,抓住五律的格式要害,就等于明白了律诗的大概。
诗最重要的格式要害是声调和韵。无韵不成诗,无调不成律。这两处最重要。
此外还要懂得对仗、避孤平、救拗和粘对。再有分清古韵和新韵。剩下的就是多多练习。开始时可不必求好,只求句子通顺格式正确即可,直到越来越熟练,再进入到下一步台阶,一点不迟。
词则相对复杂些。复杂在哪里呢?在于词牌。词是长短句,不像诗那样整齐。通常按长短句的字数和排列格式分开计算,每一个小的单位就算做一个格式,每个格式可以独立冠以一个词牌。这样,填词时就得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词牌,然后按这个格式将语言文字填进去。所以之于词而言,通常说“填词”而不说“写词”,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也不必较真儿。
填词最好有写诗的基础,如果再懂得一点音韵学、训诂学什么的就更好了。再比如懂得一点音乐如旋律、节奏等,对你词中的意趣表现是有好处的。
练习填词时一定不要求古,求古会使你走弯路。你可以照学诗那样,先保***语句通顺和格式正确,并能兼顾全词的逻辑关系,不断练习下去,直到得心应手。
最好先一个词牌一个词牌的练习,不可朝三暮四。因为词牌的意趣是词的生命,这样做可以避免你在填别的词牌时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
练习到对词牌有感觉了,你就可以多干一些事***,比如***虑一下意象选择、意境处理、构思是否合理、结构是否符合逻辑、结句是不是耐人寻味、选字风格是否与词中的整体意趣一致,等等。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磨练过程。
下一步就是把你写的东西和古人作比较,启发自己的悟性。当然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对普遍规律的认识上,如构思、结构和手法等方面,不能拘泥于对某些词语的偏好、对某一技巧的热衷上,这样可以帮助你顺利地走出迷茫,而不至于过早的固化你不成熟的经验。
写诗填词应一气呵成,先构思句子再关乎平仄,韵可以放一放,一切留待后期润色时再进行调整。一首诗词填完后还要尽量进行一下自我推敲。有问题又不好修改时,先看问题大小,如果意境很美而问题也只是一两处平仄不好调过来,那么这首诗词就可以留下来,可以在以后的继续沉淀过程里发现办法。如果问题较大,就要舍得扔掉,而进行重新构思,千万不可在原地打转,自己无谓的瞎掰扯,这对你的思维构建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不利。
有些作者因为很欣赏自己诗词里的一两句话,而不舍得对整首作品进行修改甚至扔掉,这也是不好的。写诗填词和其他写作一样,要敢于大胆的否定自己,因为培养自信和能力的提高才是你最终需要的,而不是立名言,编佳句。
二、创作阶段:
创作阶段的出现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割裂开的,也不依人的意志转移。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出现之前盲目地以为有所成就,而开始了创作,虽并非不可,但其创作的不自主和创作作品的牵强性特征,更会导致其自觉不自觉的倒退,因为他的顾此失彼总不能让他得心应手。这时的一个怪现象就是,分不清自己作品的优劣,更不敢对自己的作品动手术,既不承认自己的作品不好,又总觉得不如别人,尤其对名人作品不敢有自己的看法,盲目追捧,就像一个人老在原地比那个圈画得更圆一样,无法跳出窠臼。
所以毫无功利性的写诗填词和不急于求成的认真态度,反倒会加速一个诗词爱好者走入创作阶段。人到了这一阶段,才是你充分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真正的能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你完全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并不断实现一次次的突破。
1、以娱人娱己为目标,自自然然的创作。坚实的基础是人自信的保***。当一个诗词作者具有完全的自信时,他会很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作品,不因人夸而夸也不因人废而废。他创作作品总以娱人或娱己为出发点,并不怎么关心他人的褒贬态度。这样,他的创作就能保持在一个“有心”和“无心”的境界。“有心”,是他不时生成的创作欲望,“无心”,是他从不把自己的诗词当作人前炫耀的资本。因而他的创作才是自然的,也最接近新的突破。毛泽东的诗词有一部分就是秘书从废纸篓里抢救出来的,足以说明问题了。
2、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一个对诗词格律形式谙熟于心的人,最容易发现其格式中的弱点,也最容易形成主观上的突破意愿,而不是被动的出格。当然,他突破格式与不谙格律的人的出律,对于读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为没人相信他因为不懂格律才出律。这实际上又构筑了他的又一个自信:恰当的出律。这时他便有能力专注于诗词的含义而非形式本身,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更好的之于诗词的处理手段:有格式不惟格式,取意为上。
当然,对于任何人而言,意义都重于形式,当意义和形式不能两全时,以意义为主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古来诗词变格的产生大部分与这有关。
诗词是为人服务的,很多更是为现实服务,所以出律与否并不影响其服务性质。因此不必担心读者会对某一作者的诗词进行千古验***,况且诗词大家们一生也不外乎仅仅能有几首,从格式到意义都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
3、运用多种手法创作,逐渐形成风格。这个时候,格式不再是作者的负担,作者完全有精力使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来创作诗词,也可以参***现成的人们对待诗词的创作方法,如改变用韵方式、增减韵法、调整对偶格式、协调句间字数或变易词牌格调等行为,来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服务。并根据自己的能力倾向,逐渐形成个性风格。
4、以通俗为主,适度用典。诗词是时代的产物,本来就是以通俗为主,为绝大多数人所能懂。只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格式虽然传承了下来,但很多语言和能够附着文化和***感的意象并没有得到及时变化和更新,出现了现代人说古话、用古语的现象。这固然可以理解,但并非总是好事。随着古语和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诗词必将陷入不利的局面,所以通俗永远是诗词发展中的必然。那么古语大部分也可以留下来,作为典故而适度的运用于现代诗词创作。
另一方面,诗词创作者有责任创造出新的意象和新的诗词语汇。如“飞机”、“电脑”、“网络”、“快递”、“汽车”、“交通”等,还只是一般事物或现象,并不具有多少意象的能力,仍需要诗词创作者的继续努力。同时现代人面对大量新的故事产生,却无法将其作为典故运用于诗词,因其还不像古代典故那样具有深厚的文化沉着力,这也是当代诗词创作应该面对和改变的事实。
5、坚持清新明快,尝试多种题材。推陈出新是一切文化的发展方向,诗词理应如此。当前最重要的是去酸腐而归平实,去艰涩而为易懂,去呻吟而为朴拙,剔出诗词创作领域里的糟粕,使诗词创作更多的符合现代大众的欣赏口味。
面对诗词题材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诗词作者不能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圈里、不能再孤芳自赏似的自以为是。
其实左右这个问题的还是诗词所用的语汇方面。所以应该尽量摆脱旧语汇,而提倡用现代语言写诗填词。
还有,由于旧的社会的局限,很多诗词好借私生活以假托个人***怀,尤以委婉、哀怨类内容居多,这明显已不适合时代的要求,亟待突破之。
6、增强诗词的思辨力和感染力,追求深远。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感上的感召力,还应具有强大的思辨力。在现代诗词创作中,***感之作不乏佳品,但真正具有思辨力而能传古之精髓的并不多,这无疑给诗词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契机。
思辨力不仅体现在诗词的内部逻辑关系上,也不单是指具有辩***力量和说理性的诗词,而是指那些把个人***感和现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大我”胸怀的诗词。尤其艺术性的加强更值得重视。
7、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长时期以来,诗词被归入文人墨客的门槛,虽短小精悍,却被大多数人拒之门外,不像新诗那样被人们广泛接受和运用。这正是诗词创作者应该谨慎对待和认真思***之处。若还是以“人不懂我懂”的炫耀姿态面对读者,那么诗词作者的创作动力和创作源泉也必将走向枯竭。
所以诗词作者应尽快走下所谓“神坛”,融入现代社会,以一个良好的定位、良好的诗词创作风尚、良好的诗词面貌和风格,为读者服务,也让自己不断享受无处不诗词的乐趣。
8、融入文人合一的境界。历来文人有好迎合的倾向,创作的功利性根深蒂固。以技巧迎合人,以“人不懂我懂”害人,以艰涩拗口蒙人,总之不以真***实感对人。这种现象弊病百出,值得诗词作者引以为戒。从诗词发展史上看,虽不乏其例,但所有能留传至今的诗词,都是百读不厌的作者真***实感之作,令人常常有一种诗词就是作者、作者就是诗词的感受,而倍感丰富教益和一股股美不胜收的力量。这就是文人合一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恰是不事雕琢、“我语乃我心”的自然而纯真的境界。
对一个诗词爱好者来说,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你都是诗词的作者,无可避免的你终将会走过一个从学习、仿效、迷茫到回归的过程,任何人不例外。不同的是,看谁在哪一步停止了自己的脚步。
就一个好的作者而言,不管他成功与否,写诗填词都是一种乐趣,心无旁骛,不意而为,不欲而得。但无论如何,你首先要学会当好一个读者,一个踏踏实实的读者,懂得用客观和正确的观点去判断一首诗或词,懂得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评价一首诗或词,懂得在一首诗或词里去感受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引发个性反思。
“一个不会当读者的诗人或词人,何来上乘之作?一个总盯着词谱的人,什么时候能破壳而出?”这句话值得思***。
例词欣赏: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构思:作者登上岳阳楼,望着眼前的景色:洞庭湖、君山以及长江中游一带,他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犹如贬官外放般的隐退。看到眼前渔樵***景,联想到了自己的命运,内心充满酸楚。他想写“离忧”,以发泄心中的不平和愤懑。
结构:作者以“湖海”起兴。直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如“倦游客”一般。然后写景,通过写景来暗示自己的飘摇不定,徒劳无获。其中“归”字极具深意。
下片以地域概要,说人讽己,引到“欲吊沉累无所”,而自比“沉累”。 “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作者以屈原自比,暗示自己有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离忧”即离骚,表示“渔儿樵子”看到此***形都能同***和理解。结尾让人眼前一亮。
手法:自比“倦游客”和“归舟”,又比“缺月”,从而引到真正之比:“沉累”和“离忧”,从而使作者的***怀不断升华。通过“君山云气”和“沅湘草木”引发联想,喻自己的飘渺生涯。从“渔儿樵子”联想到汨罗江,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不平的境遇。运用“沉累”、“ 回首叫虞舜”和“杜若满芳洲”等典故,抒发哀怨和不平。
评价:全词通俗易懂,意境关切,对比合理,联想自然,用典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内在思辨力,虽抒发个人***感却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从而使本词具有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