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明的苦练八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贺家人的生活终于恢复了平静,贺家子女也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贺晓明曾在媒体面前笑言,自己“工农商学兵”样样都干过,可“都没有修成正果”。一直到她退休了才发现,“已经是弱劳力”的自己,还想再做点什么。思来想去,她想起了父亲最爱的体育,创办了“贺龙体育基金会”。
“不知道为什么,虽然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还主持过许多别的工作,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体委主任’这一项。”
贺龙刚当体委主任的时候,中国毫无疑问还是个体育弱国。1953年3月,组建不到半年的中国乒乓球队出征布加勒斯特第20届世乒赛,这是中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上的首次亮相。
贺晓明还记得,那次的比赛中,男女团体均列小组第四,单打比赛更是无一人闯过第三轮,“成绩让人憋屈”。回国后,身为体委主任的贺龙下达了“苦练八年,乒乓球要打翻身仗”的命令。
贺晓明的家,那时简直就成了体委的会议室。“荣叔叔(荣高棠,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我家,一边吃饭一边和父亲商定具体的战术安排、团体赛的出场名单、顺序等。”因此,贺晓明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机会接触体育,也就更多了一份对体育的热爱。
1961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6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大获全胜,男女两队一口气拿下了男团、男单、女单3枚金牌。“这是压抑了8年的一次大翻身!高兴啊!那时候我可是绝对的‘粉丝’!”贺晓明记忆犹新,“父亲刚参加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集体庆功宴,回来后就拨通了华侨饭店的电话,然后把话筒递给了我,‘你代表咱家,祝贺荣伯伯他们今天取得了胜利!’”
接到贺龙女儿的电话,国家队的队员们激动万分。第二天,大家将庄则栋夺冠的球桌送进了贺家。“那个台子太有纪念意义了,是能进博物馆的!”打那以后,这张乒乓球桌就一直陪伴在贺家兄妹身边,直至“文化大革命”。只要有时间,贺龙总喜欢和儿女们切磋一局。
贺晓明最得意的是,她在这张球台上还以3∶0的大比分,战胜了印尼体育部长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