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警备区——心目中的三八线比真正的三八线更难跨越。
首先,韩国对自身政治决策和国际政治的反思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 * *警备区的场景设置上,已经触及政治敏感层面——北纬38度线,体现了双方军事竞争的小摩擦和军事红线。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在分发香烟时既随意又亲切。这三八线对于说同一种语言的双方来说似乎并不难。因此,主角李秀赫在对方的鼓励下轻松越过了三八线,但对方有经验的士兵看到了集体和个人做出的艰难选择,并提出了只有冷静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真理,李秀赫拔枪的“速度”最终会咬到自己。然而,在电影营造的嬉笑怒骂的氛围中,我们很难感知到未来剧情的走向。
其次,我们对开头拔枪的情节非常好奇。在导演叙事的推波助澜下,我们似乎进入了一种虚假的双方和谐氛围,但我们心中的疑惑永远无法解开。为什么这些思想纯洁、注重兄弟情谊的守望者会拔枪相向?尤其是在双方关系日趋紧张的时候,朝鲜士兵还在想着对方士兵的生日礼物。可以看出,在第一层的叙事下,集体政治话语的真情实感难以阻挡战士们的血肉之躯。
剧情的开头也体现了南承志的恐慌和懦弱。他在李秀赫轻松越过三八线后犹豫和颤抖的双腿,以及在朝鲜交火后迅速跑回基地的行为都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恶棍”。因此,当中国女调查员询问李秀赫是否杀了另一个士兵时,观众会突然感到困惑——为什么南承志没有杀另一个人,而是李秀赫?毕竟,李秀赫与对方有着深厚的友谊,这也是他主动跨越的界限。他怎么能恩将仇报,而不是多次补枪呢?这个故事没有清晰地展示李秀赫开枪的心路历程,而是聚焦于他开枪自杀的那一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感。随着他的死亡,李秀赫像他的兄弟和朋友一样完成了向朝鲜士兵开枪的赎罪,并在镜头前以生命对生命的方式向观众宣布了他的选择。一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选择了情感而不是理性。
李秀赫在深夜跨过三八线的步伐是轻快的,但他心中的三八线仍然是紧绷的。在对方士兵瞄准自己的那一刻,他首先感受到了情感上的背叛。这时,军人的职责和信念就成了复仇的第一要义。他以保卫国家的名义开枪打死了对方。从电影开始的那一刻起,他就面临着良心的燃烧和情感的燃烧。观众了解他们的出身后,对自相残杀甚至自杀的行为深有同感,形成了强烈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