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言,寝不语。 的来历是什么?
“食不言,寝不语。”出自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
出自《论语·乡党》。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
嘴里嚼着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按时睡觉,不要发出声音吵到别人。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
席子摆放不端正,不要坐。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乡的人们举行迎神赛会驱疫逐鬼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立在东面的台阶上。(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时,要躬身下拜,拜两次,送走所托的人。
扩展资料: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他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日常行为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百度百科-食不语,寝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