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二人转过去又被叫做蹦蹦、棒棒戏、双玩艺儿、莲花落、秧歌等,是东北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演唱艺术。早在清末民初,沈阳市郊已经有许多蹦蹦班,但是统治阶级瞧不起它,一直不让进城演出。偶尔有进城的艺人也只能手拿竹板,沿街卖唱,不能正式搭班演出。直到1920年修筑沈(阳) 海(龙) 铁路,因为修路民工都是市郊的农民, 官府才邀集蹦蹦艺人进城演唱,很受欢迎。但随着筑路工程结束,二人转也就随之散去。20世纪20年代末又有蹦蹦班进入沈阳城演出。当时张作霖喜欢听大鼓,不知为什么厌恶“蹦蹦”,不但不看,还常撵走“小班儿蹦蹦”,禁止演出。

这时已是“少帅”的张学良,要看看“蹦蹦”到底是什么玩意儿,便下令让白菊花的蹦蹦班到大帅府唱场堂会,并要大帅府中太太小姐们也都出来看看。

二人转《王二姐思夫》剧照

白菊花本名王成业,是辽阳著名的蹦蹦艺人。他领班在大帅府唱堂会,台上并没有唱砸,然而在后台却惹怒了帅府的马弁们。他们抓住白菊花要打。白菊花不服地问题:

“老总,为什么要打我呀?”马弁盛气地回答:“你手下人要钱,我就要打你这个领班!”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少帅闻声赶来,厉声喝住:“住手!谁打白菊花,我就打谁,看谁敢动一动!”白菊花和他的蹦蹦班才得以安然离开帅府。原来,张学良看白菊花的演出入了迷,很欣赏他的艺术,自然不准马弁伤害他了。从此蹦蹦在帅府也获得了好感,白菊花也因此出了名,在沈阳演出了好一阵子。没过多久,在沈阳工业区国民市场等地,好几个蹦蹦班子唱对台戏,著名艺人有“城南四将”:徐小楼(双红)、越振忠(十四红)、赵文山(赵彩云)、黄彩云(清末著名蹦蹦艺人黄殿奎、艺名“气死驴”的女儿) 以及李柏林(金香草)、程德清、蔡兴舟(大虾爬子)、大乔、二乔等,演出《西厢》、《蓝桥》等。他们原来在农村演出,报酬由村中人凑份子,进城以后改为打钱制,每唱完一段,向观众打钱,钱凑够再唱。

抗战胜利后,蹦蹦班子第三次进沈阳城,这时孙家贵(六菊花)、王桂荣等搭班在沈阳铁西春华茶社演出。这是二人转艺术第一次登上舞台。但由于国民党占领沈阳,民不聊生,二人转戏班很快又垮了,六菊花改行卖菜,王桂荣嫁为人妇。沈阳解放后,二人转第四次进沈阳,作为民间艺术受到国家重视。1950年以后沈阳就出现了二人转戏班,不久成立沈阳群众地方戏剧团,徐筱楼、程喜发、王恩卿(六月鲜)、王桂荣等又都重新活跃在二人转舞台上,为繁荣沈阳文艺增色添光。

地处沈城近郊的新民县(今新民市) 是二人转的主要流行地区之一。无论是城镇、农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都把看二人转当做莫大的乐趣。谁家有大事小情要是没有二人转助兴,似乎缺了一大块。

由于需求,二人转演员也成了“香饽饽”。二人转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在新民遍地开花。在诸多培训班中,李桂芬二人转艺术培训班异军突起成为佼佼者。由于她培训出来的“人才”在省内外都颇有“名气”,吸引了外省市的一些演员纷纷来投师学艺。新民县著名的二人转“班头”就是李桂芬,她是老演员、老教师,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她师从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马力,十七岁登台,不仅得到了老师的亲传,还在继承了各派二人转艺人优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李桂芬唱功扎实,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身段优美兼民间舞与现代舞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她的手绢功、扇子功,更是令人叫绝。如今二人转的热门绝活、看家本领——“转手绢”用的“八角手绢”,就是她1964年表演《人民好车站》时的创造。该演出曾经受到时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同志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