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常将杨-米尔斯理论归功于杨振宁而较少提及米尔斯?

在学术圈,主流的观点认为是杨振宁贡献远大于米尔斯,原因是这样的,当时的杨振宁是正儿八经的科学家,而米尔斯只是杨振宁的学生,一位普通的研究生而已。而且,我们由后来两人的成就,也能够知道谁才是主导这篇论文的人。

后来到了,1994年,杨振宁在被授予鲍尔奖时,组委会给出的评语是这样的:杨米尔斯理论的相关工作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且一定会对未来几代的科学发展产生类似的影响。

其中,我们要知道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史上前三顺位的科学家,由此,我们看出杨振宁的学术地位。

罗伯特·劳伦斯·米尔斯已经在1999年10月27日去世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与自己的老师杨振宁先生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杨—米尔斯理论,之后再无建树。他生前一直在说,“杨-米尔斯规范对称方程是杨振宁的,自己只是有幸跟着署名”。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很多人只知道他和李政道一起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只是他众多学术成就中的一小部分。事实上,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有13项世界级的贡献,这一点举世闻名,无可否认。

在这众多成就中,最熠熠生辉,甚至能值两个诺奖的学术贡献,则是大众非常陌生甚至一开始物理学界也不看重的杨—米尔斯理论,这是杨振宁与自己的学生米尔斯早于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1954年提出的,并直接催生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经在杨振宁70岁生日上这样说道:提到20世纪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二是狄拉克拉的量子力学;三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