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 [在荒诞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摘 要:人的美好追求与现实残酷遭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在《命若琴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章将对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人如何追寻生命意义,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的审美超越精神,从而欣赏该小说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永恒追求;荒诞;审美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0-02

希望带来的理想世界充满了瑰丽的色彩,然而人的现实生存又饱含冷峻的泪水。《简·爱》中说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一方面是对幸福生活无限的追求,另一方面是现实遭遇的种种苦难。人生悖论情结,在人的生存中不断得以体现。

《命若琴弦》中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一把三弦琴,走乡串户,说书为生。老瞎子从他师父那里得到了一张药方。药方藏在老瞎子的琴槽里,师父说弹断一千根弦之后取出药方抓药,就可以让眼睛复明。怀抱着这样美好的希望,五十年来,老瞎子每天和小瞎子攀山越岭,走遍大村小舍,努力不懈地去弹自己的琴,追寻重见光明的理想生活。

可是在野羊坳村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弦后,老瞎子才知道那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一切都不过是一个谎言,希望瞬间破灭,人生的意义成为一种虚无。

然而,老瞎子没有把这个真相告诉小瞎子。他郑重地把那张无字白纸封进了小瞎子的琴槽,而且让他记住一定要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人类生存的尴尬处境,在此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生命的意义何在?是一个虚设的目的还是其他?作者的寻找,最终在他的审美超越中得以实现。

一、在美好希望之中的永恒追求

人对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朽追求体现了永恒。《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形象成为人类永恒追求形象的一个缩影。

茫茫苍苍的群山之中,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老瞎子始终坚持自己的追寻,相信着希望的实现,相信着重见光明日子的到来。面对视觉黑暗的人生,却点了一盏希望的心灯,指引漫长人生的方向,充满了理想世界的绚烂色彩。老瞎子的师父,在老瞎子二十岁的时候为他在琴槽里封存了一张治好眼睛的药方。熬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弹了五十年,此时的老瞎子已经七十多岁了。这些年来,匆匆忙忙,在人生的河流中漂流,起起伏伏,兜兜转转,不论坎坷欢喜。五十年中始终有着对希望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

这种对存在意义和存在价值不朽的追求成为支撑老瞎子人生的坚实砥柱。老瞎子练就了深受欢迎,所有人都称赞的琴技和口技,是因为对希望的不朽追求;七十岁的老瞎子朝气蓬勃,翻山赶路时连十七岁年轻力壮的小瞎子“紧跑几步”也还落在后面几丈远,也是因为他对希望的不朽追求;老瞎子常常享受到“最知足的一刻”,有着区别于叫花子的“有手艺”受欢迎的人格尊严,还是因为他对希望的不朽追求。

当腰间的粗布小褂被汗水大片大片的寝室,路上的黄土越发的干燥,随着夏季的到来,说书的热闹季节也到来了。老瞎子为了实现自己的希望,奔赶了一程又一程,熬过了一夜又一夜,带领着小瞎子走家串户赶着去说书。在老瞎子看来,希望即将实现,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他每天不停息地弹着这些琴弦,心里还始终记得要尽心尽力地去弹断每一根弦,对于自己人生的希望没有半丝敷衍。五十年里,因为不灭的希望,让他一路坚持,一路憧憬。此时的美好希望或许也是一种对人生不断要求的欲望,老瞎子在这美好希望之中跋山越岭,不断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一抹光明。颇有费尔巴哈“我欲,故我在。我爱,故我在”的思想。欲望不灭,追求不止。

二、荒诞人生:希望带来虚妄

老瞎子这个形象体现的荒诞性主要指人生希望上的荒诞性,在这里刻意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鲁迅曾说:“希望之于虚妄,正与绝望相同。”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他几乎连跑带爬地回到了小庙,天不亮就动身独自去抓药。当所谓的希望即将来,视觉的光明即将实现时,等待他的却是一张白纸。老瞎子的脸色变得像骨头一样苍白,他不想动弹,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全都消失了。老瞎子发现之前的一些希望都是空的,他在逐渐衰老了。

目的本来没有。所谓的希望,期待的光明人生,不过是一场谎言,一场伴他走过一生的谎言而已。所有的努力顷刻间化为乌有,所有翻过的山,走过的路,受过的晒,挨过的冻,受过的委屈,一辈子的希望在这一刻全部崩塌。面对这荒诞的世界,老瞎子开始感受到生命的逝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熄灭。他迅速的变得衰老起来,只是无所事事的躺着,不弹琴也不唱。

老瞎子的故事也让人联想到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明知道巨石会落下来,但西西弗斯还是要一步步艰辛的把他推上去,再眼看它自己毫不费力地滚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的人生。

《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得知琴弦的谎言后,却仍然让小瞎子去尽力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去实现所谓光明的希望,这同样也是一种荒诞。没有所谓的目的,更没有所谓实现的意义,但还是要这样去做。史铁生也在这里揭示了人类悖论情节,无论什么样的目的都是不具备终极意义的。

三、荒诞之中实现审美超越

卡夫卡曾认为自己总是企图传播某些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解释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其实很多作家都把表达一些哲理和观念等作为他们创作的目的乃至最高的审美理想。史铁生《命若琴弦》的构思也是这样。史铁生意识到了苦难存在是必要的,但他采取的是审美的方式来看待苦难。同时他认为,超越苦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也许的人心灵自由,也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得到最佳的体现。人类为了超脱困境,需要以审美的方式走向心灵最终的解放。而在《命若琴弦》里作家史铁生就是一个出于尘外,在困境中选择通过审美的方式来解放心灵的人。

绝望的老瞎子想起他师父的话,他们的命都是系在琴弦上的。人们的命也都像这琴弦,需要拉紧才能弹好,而只要弹好了,一切也就够了。老瞎子终于明白,原来这一切的东西都是空的。以前是师父的话通过一纸药方把琴弦和心弦都扯紧,即使那个东西本是虚设。的确,目的本来没有。他终于明白,命若琴弦。虽然最终的那个目的可能只是虚设,但只要拉紧生命的琴弦,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快乐的。

目的即使是虚设的,可是也非有不可。否则瞎子们的琴弦就拉不紧,拉不紧也就弹不响。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命若琴弦,当最后一根预设的琴弦弹断之后,才突然发现一切本来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也许本就不在于它的结局,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关键是要如何去实现这个过程。老瞎子的师父、老瞎子,都采取了用善意的谎言让下一代人在追寻希望的过程中,来实现对生命的体验。即使知道最终一切都是一场虚无,但老瞎子开始学会了真正去面对这个荒诞的人生,去享受这个参与的过程,并在其中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最终体会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中得到显现。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的心灵,升华到了审美的层面。他开始从琴弦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也开始学会回到生命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美,最终实现了对处于人生困境中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审美超越的方式,它是一种通过老瞎子的现实人生此在而实现的超越,是一种即自的超越,水到渠成的超越。

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把老瞎子的生存与死亡、生存的困境与对困境的超越,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在而对荒诞、悲剧的命运的时,人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更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伟大,体会到了人性的崇高。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基本特征就是灵魂的自我超越。老小瞎子身体虽然残疾,但是他们以自己的顽强实现了与正常人在生命价值和人格价值上的平等。史铁生在文中通过对老小瞎子坚强毅力、执著追求、美好期待的刻画,表现他们对光明的追求过程充实而精彩、悲壮而美丽,把他们对困境的无法回避转向了一种审美超越的实现。

史铁生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人类遭遇的困境,以审美的态度来关注生命的。《命若琴弦》中由起初对美好希望的不断追求到希望的幻灭,再到找寻生命的意义之所在。在荒诞中追寻生命的意义,在困境中实现自身的灵魂越狱,最终实现了审美超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命若琴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2]、杨 琛:《生存的悖论与命运的超越》——史铁生《命若琴弦》的叙事学浅析[A],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