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2-5 公元五世纪和六世纪
公元430年,奥古斯丁逝世以后,哲学已荡然无存;这是一个破坏性行动的世纪,虽系如此,它却大致决定了欧洲此后发展的方向。中央集权性的威信仅存于教会之中,但其中却有着很多困难。
英吉利人入侵不列颠,更名英格兰,法兰克人入侵高卢,更名法兰西;凡达尔人入侵西班牙,更名安达卢西亚。
410年,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劫掠罗马,同年死去。451年,哥特人联合罗马人在卡达隆尼会战击败匈奴,使其在欧洲由极盛转衰。476年,东哥特王奥多亚克灭西罗马帝国,统治罗马,于493年被东哥特族人狄奥多利克谋杀,后者建立东哥特王国。
亚历山大港的圣奚利尔和君士坦丁堡的圣聂斯脱里使教会陷入了一场有关道成肉身的纠纷,争论之点在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关系问题。前者曾施加私刑于希帕蒂娅,认为基督是神人一体的,受苏伊士以西主教们的支持;后者受苏伊士以东主教们的支持,主张在基督里面有两位(person),一位是人,一位是神,反对把童贞女玛利亚称为神的母亲,认为她只是基督的人位的母亲,而基督的神位即上帝没有母亲。431年,以弗所会议(第三次万国基督教会议)通过拥护奚利尔的决议,确定基督只有一位。聂斯脱里被判为异端,但他不但没有撤回他的主张,反而成为聂斯脱里派(景教)的创始人,在叙利亚和整个东方(包括中国和印度)有很多信徒。
449年,圣奚利尔死后,以弗所宗教会议试图取得进一步的胜利,因而陷入与聂斯脱里方向相反的另一异端,主张基督只有一个本性;亦即被称为一性论异端。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诅咒了基督的一性论,确定基督存在于双重本性之中,一为人性,一为神性,确定了基督道成肉身的正统教义。但一性论信徒并不屈服,该异端传布遍及尼罗河上游,远达阿比西尼亚。
哥特人对意大利人的征服并不意味着罗马文明的终止。在狄奥多里克统治下,意大利的民政完全是罗马样式的,他虽是阿利乌斯教派却与教会保持友好直到晚年。523年,查士丁尼公布查禁阿利乌斯教派,狄奥多里克怀疑波爱修斯参与阴谋,将他监禁并处决。
波爱修斯在狱中写成《哲学的慰藉》,这是一部纯粹柏拉图主义的书,虽不能证明他不是基督徒,但却表明异教哲学比基督教神学更为深远地影响了他。书中呈现一片纯哲学的宁静——它是如此宁静,假如该书写成于顺境,或可被视为孤芳自赏。但是该书却是著者被判死刑后在狱中写成的。这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最后时刻是同样令人赞叹不已的。
波爱修斯是他生前两世纪和死后十世纪之间极其少见的不囿于迷信和狂热的欧洲学者,他高瞻远瞩,处事公正,精神崇高,在任何时代都算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因而就他所处的时代而论,更是令人十分惊异。波爱修斯中世纪的声望,部分由来于他被人认为是阿利乌斯教派迫害下的殉教者。
568年,查士丁尼死后三年,意大利遭伦巴第人侵犯,与拜占庭持续战争二百年之久。罗马在名义上仍属于拜占庭,但皇帝们在意大利上权威甚微。意大利文明的毁灭适值这个时期,一些逃避伦巴第人的难民建立了威尼斯,这并不像传说所认定的那样:说该城是逃避阿提拉的难民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