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电影节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电影?
篮球是世界第二大运动,篮球电影也是体育电影中的重要题材。
仅今年,就有三部篮球电影登上了中国的大银幕。
65438+10月,有一部6.4豆瓣的美国电影《德鲁大叔》,票房12万。
3月份有一部西班牙电影《篮球冠军》,豆瓣7.3,票房60多万。
6月,迎来俄罗斯电影《慕尼黑》。
豆瓣8.3分,好于90%的体育片。
目前在中国内地影院上映的影片中口碑最好。
这部于2017和12年底在俄罗斯上映的电影,以30亿卢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创下了俄罗斯电影史上的票房纪录。
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是1972慕尼黑奥运会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太长了。他们只在历史书上知道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11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对男篮决赛戏剧性的最后三秒一无所知。本片是这场比赛的高潮,讲述了当时苏联男篮国家队的故事。
体育电影一般以世界性的励志激情为主,观影门槛不多。你不是篮球迷,但你也能获得“死亡慕尼黑”的刺激。
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与政治无关”只是一种理想。其实政治无孔不入,决战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所以需要了解一点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融入剧情。
在冷战如火如荼的70年代,美苏争霸是国际局势的主旋律,外交、军事、航天、体育等等都在竞争。美国和苏联都是体育大国。苏联时期有很多优秀人才加盟美国,所以这支国家男篮有格鲁吉亚人,也有立陶宛人。
当时苏联男篮是欧洲冠军,也在巴西洲际比赛中夺冠,但美国男篮是保持36年夺冠记录的梦之队。
政治压力和微薄的奖金,苏联男篮是一支打着小算盘的球队。
新教练加兰·任(Garland Ren)正在努力为坐轮椅的儿子节省医药费和出国条件。男主角是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他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俄罗斯最佳男主角,他还参加了《碟中谍4》(饰演龚克爆炸后追赶汤姆·克鲁斯的俄罗斯侦探),所以我们认为他会很眼熟。
第11号关注格鲁吉亚老家,打算申请退队。(哈哈,俄语名字不仅难住了影片中所示的游戏解说员,也难住了我们观众。对了,俄罗斯有很多叫安德烈的人。)
10号是全队得分王,自视甚高,对新教练不服气。一度膝盖受伤的隐患成了小悬念。
5号被立陶宛策反,有逃亡的形象。如果他没有获得奥运冠军,他可能会被当局封杀。
7号隐瞒自己近视,看不清传球,怕被开除出队。
9号不满总是扮演传球助攻的角色,也想进球,想当英雄。
14患有当时罕见的心脏病。为了继续打球,他隐瞒了病情,但纸包不住火。影片中穿插的爱情线也在他身上。
就连队医也肩负着监视和窃听球员的秘密任务。
新教练是个强硬派人物。上任之初,他与体育高层协商了三个条件:让部分球员回归、采用美式训练方式、允许球员出国参加比赛。
在发布会上,他公开宣称要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打败战神美国男篮,并说出电影海报上的那句名言,“美国队总有一天会被打败的,我觉得输给我们最好。”
他自信的言论引起舆论哗然,体育高层如临大敌。有一次他说他没有做到,在当时的情况下政治前途堪忧。
我相信,虽然有一部分球员也抱怨教练的“直言不讳”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但他们心里还是会被教练的豪言壮语所激励。作为运动员,他们都有获胜的主动权。
其实影片前半段很普通,和其他体育电影差不多。重点是新帅和高层的角力,和球员的磨合以及一些训练和比赛片段。通过一些例子,塑造群体形象,把人物放在矛盾中看他们的行为选择。
带队去美国打友谊赛还是挺有意思的。苏联国家男篮不仅被美国街头篮球小子虐,还接连被美国大学生队打败。队员们的信心跌到了谷底,但教练却有明确的想法。是的,输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去中吸取教训,默默地偷师。
影片中有许多篮球比赛的场景,包括体育镜头、慢镜、摇镜、快速剪辑、全景和特写。再加上体育电影必备的激荡人心的配乐,一起使用会有很强的存在感。
这些苏联球员几乎都不是篮球运动员打的,只是选角后突击训练,但动作和气质都和篮球运动员相当匹配。
还有那些复古的服装和道具,看起来很有70年代的感觉。都说篮球也特别,但是我看不出区别,哈哈。
高潮自然是奥运决赛的大戏。这场比赛不仅是两个篮球队之间的比赛,也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较量。
慕尼黑惨案发生后,苏联官方原本打算让苏联队退出男篮决赛,既是一种政治姿态,也是为了避免输给美国男篮而干不好,但最终还是奥林匹克精神占了上风。
最后三秒,我的第一印象还挺可笑的。怎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呢?美国队庆祝了两次胜利,却被挤到了替补席。美国队怎么会屈服呢?
在日常体验中,三秒很短,眨眼消失两次,但是在NBA,我们看到了很多计秒的奇迹,我们可以在3秒内得到5分,8.9秒得到8分,甚至0.4秒绝杀。但是纵观70年代的篮球比赛,这是非常少见的。那时候的篮球场没有三分线,一场篮球比赛40分就能赢,不像现在的NBA比赛永远是一百分。
但是慕尼黑三秒制胜的奇迹是真实的。影片结尾滚动字幕时放出了一个历史影像。苏联用这种方式赢了美国,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