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阿炳的电影

(1893~1950),原名花,民间音乐家。阿炳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江苏无锡雷尊寺旁的沂河山房。后来,他因眼疾而失明。他的父亲华清河是无锡市三清殿道观雷尊堂的道长,擅长道教音乐。华三岁丧母,由姑姑抚养长大。8岁时,他随父亲在雷尊堂当道士。我开始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了三年,然后向父亲学习了鼓、长笛、二胡、琵琶和其他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告白、诵经、演奏音乐等活动。他刻苦学习,精益求精,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的曲调,突破了道教音乐的束缚。18岁时被誉为无锡道教音乐专家。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续在雷尊堂当道士。后来,由于交友不慎,他染上了卖淫和吸毒的恶习。34岁时,他的眼睛失明了。为了谋生,他背上二胡,走上街头,写作唱歌,说唱新闻,成为一名街头表演者。40岁时,她与寡妇董彩娣生活在一起。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碗场茶馆前的围场唱歌。他敢于开门见山,抨击社会黑暗,用流行的说唱形式吸引观众。二八事变后,他作曲并演唱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敌》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了《义勇军进行曲》。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激昂的语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赢得了普通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我在街上走来走去,用手拉着二胡,边走边弹,音色动人。享誉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才弟一起回老家避难。他很快去了上海,在昆曲班仙尼社担任钢琴家,演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扮演盲人。此时他的《听歌》是一首豪迈而动情的二胡独奏曲,倾诉了他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热情。28年,他回到西城,重操旧业。他每天早上去茶馆收集各种消息,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前唱歌;晚上在街上拉二胡,演奏他的《寒冷的春风》。他的钢琴技巧高超。他可以把琵琶放在头上弹奏。他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气、大笑和打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禁止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民国36年,他患肺病,卧床吐血。从那以后,他不再在街上卖艺,而是在家修理胡琴来谋生。

1949年7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音乐《二泉映月》重获新生。1950年夏,为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委托杨教授等人专程赴无锡录制了《听松》、《寒》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舟》、《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

2月4日,阿炳去世,享年57岁。

阿炳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据说,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影像是日伪统治无锡期间“良民证”上的一张标准照片。照片中,这个带着盲人眼镜的骨瘦如柴的中年男子,在一顶破毡帽下,展现了艰辛与沧桑。也许阿炳的命运之苦是他感人音乐的原因。华青禾的这个私生子一出生就被剥夺了家庭爱的权利。当他的生母不情愿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抵抗世俗的歧视时,孩子性格中一些隐藏的部分已经显露出来。这个被寄养了几年的少年回到了亲生父亲华青禾的身边,他的眼神可能更多的是不解。我从资料上知道他叫“师父”,来找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个道士。华清和薛梅精通各种乐器。阿炳刻苦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长笛的演奏技巧。此刻,阿炳仍然认为他只是一个被好心人照顾的孤儿。然而,当他21岁时,阿炳突然明白了他在华清之前的人生经历并因病去世。

接下来的日子也很尴尬。无锡市道观虚宫雷尊堂的新道士华似乎很放纵自己,吃喝赌博,甚至吸食鸦片。荒唐的生活带来了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入了他的眼睛,他失去了对道观的控制。流落街头后,部落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照顾他。事情就是这么矛盾。阿炳在痛苦和绝望中没有打破罐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位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家再次诞生,他说唱时事并在街头表演。他就是著名的“盲人阿炳”。据当时的一位目击者回忆说,日本侵华后,阿炳和董才弟外出避难,并在上海昆曲班仙泥社担任三弦演奏员,期间他们还在当时拍摄的电影《七重天》中担任群众角色。

在以街头表演为生的这段时间里,阿炳创作了他最感人的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流传的故事很多。我偶然读到其中一篇,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松寿小时候与阿炳是邻居,他十几岁时喜欢二胡,在演奏技巧上经常得到阿炳的指导。后来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他在老师的钢琴室外面动了动手指,拉出了一首阿炳教他的曲子。在一首歌结束时,一个人走过来问他在弹什么歌。老师告诉他,问他的那位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杨教授。李松寿说,这首曲子是他家乡的一位民间艺人教的,没有名字。杨说这首曲子很好,他们正在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想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么好的民间音乐。李松寿与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直到9月杨、曹安和两位教授来到无锡。这次他们带来了在无锡录制道教音乐的任务。录制完这些道教音乐后,李松寿坚持要求他们录制阿炳的音乐。当演奏完一首歌后,杨教授轻声问这首歌的名字,但说没有名字。杨教授说,没有名字是不行的。你必须想出一个。阿炳接着说,它叫做“月亮上的两个泉印”。杨教授还说“印月”这个名字对广东音乐来说太沉重了。如果不叫“映月”,无锡有山有湖吗?阿炳说,好吧,如果你有见识,我就听你的。

关于此事,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9月20日,1950,我和我的妻子陪同杨、曹安和两位先生找到进行录音,直到当天晚上七点半才结束。录音时,阿炳健康状况不佳,体力不支。钢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二泉映月》的录音不是最好的。阿炳最后一次演出是在9月25日,1950,也就是录音后的第五天,那似乎是无锡市牙科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走出去。因为他走得很慢,所以当他到达演出地点时,演出已经快结束了。我把阿炳扶上舞台,坐在麦克风前。这是阿炳一生中第一次在麦克风前表演,也是唯一一次。阿炳起初演奏琵琶,然后观众中有人要求阿炳演奏二胡。我的妻子和我告诉阿炳注意他的健康,不要玩。阿炳说:“我为无锡的乡亲们弹钢琴,我愿意去死。”随后他多次演奏《二泉映月》。我记得到处都是人,连窗户都挤满了人。演出结束时,观众不断鼓掌欢呼。阿炳脱下帽子,点点头。演出后的第三天,阿炳去世了。

80多年前,街头艺人兼乞丐阿炳弹奏的钢琴经常在无锡的街道上飘扬。他的即兴表演不仅成就了自诩的“二泉映月”的悲歌,更重要的是摆脱了看戏的心态,上升到一种与我同在的宿命感。对世界的关注、自我思考和苦难使一些人很容易将他与贝多芬相提并论。不是人们生活艰难,也不是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是他们的真实行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心灵史,它反映了人们站立的原因。我经常在阿炳的音乐中感受到的是,在那一刻,我可以区分对与错。我记得有一段介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说他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流着泪告诉别人:“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听。”

由于1950的录音,阿炳保留了他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潮春风、琵琶曲、大浪、龙舟和昭君出塞,这些乐曲在今天为世人所熟知。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作为一名民间艺人,他艰辛的一生或许只是历史上无数血泪中的一笔。幸运的是,他有一个机会,不仅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和音符表达自己,还可以借助音乐感染其他人的心灵。

【编辑此段】轶事趣闻

人们称阿炳为“三不穷”:人民不穷(不畏强权);穷的人不穷(不白吃);穷的人不穷(老实)。

在无锡市,一名房东在家中强奸了一名13岁的女孩。阿炳知道后,立即编词歌唱,揭露了地主的恶行,激起了公愤,吓得地主逃亡数月不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唐·伯恩请阿炳为他的十三姨太举行生日宴会。阿炳断然拒绝并遭到殴打,但阿炳没有屈服,并编造歌词和拉起二胡大骂他们。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占领了无锡,一个名叫张士军的人成了汉奸。阿炳知道后,编造了一些话来骂他,又被打了一顿。后来,这个叛徒被日本人杀死了。阿炳沿街拍手唱了一首《叛徒的下场》,无锡人民为之鼓掌。

【编辑本段】音乐作品

江苏无锡的惠山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将音乐命名为《二泉映月》,不仅将人们引入静夜、清泉、冷月的意境中,还使人们在聆听毕泉——一位正直顽强的盲人艺术家向人们倾诉他坎坷的一生时,感觉就像看到了那个人一样。

在简短的介绍之后,旋律从上声上升到角声,然后在标记和角声处停止,并以锣声结束,这是一条微波形的旋律线,就像作者坐在泉水边沉思往事(片段1)。第二个乐句只有两个小节,* * *在整首歌中出现了六次。它从第一个乐句结尾的高八度音程开始。围绕龚音上下摇摆打破了眼前的寂静,开始飘飘然起来,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情怀(片段二)。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流动,新的节奏因素出现。旋律柔和而坚定,情绪更加激动。主题由一开始的平静深沉逐渐转变为昂扬向上,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命感受和顽强自豪的生存意志。在他的表演中频繁使用他的音符使音乐感觉有点悲伤,这是一个饱受人类辛酸和痛苦的盲人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整首歌的主题变化了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延伸和扩展,所表达的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表达。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宽的伸缩,结合旋律活动幅度的升降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许多变奏不是为了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而是为了深化主题,因此音乐塑造的音乐形象相对单一和集中。整首歌的速度变化不大,但强度变化很大,从pp到ff。每当演奏音乐的时间超过四分音符时,琴弓的重量、强弱都会发生变化,音乐随之起伏,令人兴奋。

华严君墓

华墓,墓。位于无锡席晖公园惠山东麓的营山湖畔。民间音乐家、盲人华,卒于公元1950年二月,葬于无锡西郊残山脚下的道士墓中。1979年5月,古墓被毁,尸骨被无锡博物馆就地收藏。六月(1983)迁至惠山东麓二泉以南现址。墓地占地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厢房墙组成,看起来像一个音乐台;这块旧墓碑现在在该市的博物馆里。由中国音乐研究院和无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建立的彩色墓碑由杨执笔,墓前盲人铜像由雕刻。

1986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