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的三个特点

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一、侗族大歌:

是一种由参与者自由演唱、不受任何音乐规律限制的、以口传心授的民间歌谣。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二、大歌的内容特色:

1、唱腔特点:侗族大歌的唱腔激昂高亢、富有激情,歌声宏亮,往往需要多人合唱,有时还会伴随舞蹈表演。

2、歌词意境:侗族大歌的歌词非常独特,其中既包含了对自然界、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的赞美,又涉及到了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内容,富有哲理和艺术性。

3、舞蹈伴奏:侗族大歌表演时常常需要配合精美的舞蹈表演,舞蹈动作优美、协调,像水袖舞、推剪水等传统舞蹈被广泛应用。

4、音乐器乐:侗族大歌的伴奏常常使用竹笛、琵琶、二胡、板鼓等民族乐器,这些乐器与大歌的唱腔相得益彰,使得表演更具艺术魅力。

侗族大歌的分类:

1、抒情大歌:

亦称鼓楼大歌,是鼓楼男女歌队对唱的主要形式。多用曲调产生和流传的主要村寨命名,往往只有简约的情节,主要是大段大段的抒情,也有表示祝贺和赞颂之意的。

2、叙事大歌:

多以作品的主人公命名,鼓楼表演歌时时唱。

3、谐声大歌:

大多用歌声模仿鸟鸣虫,鼓楼表演声乐技艺时唱。

4、童声大歌:

儿童所唱多声部儿歌。

5、大歌式拱路歌:

客寨来访,当寨出迎,于寨门外拦路对歌。

6、戏歌:

侗戏中穿插的多声部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