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根据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不仅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呈现了一个现代官场场景,还很好地运用了三种不同的格式,使得影片在观感上呈现出独特的意义。可以说,冯式喜剧的魅力在本片中既有延续,又有创新。
圆形、方形、宽屏三种不同格式的善用,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在主角李雪莲的故事发生的地方,影片采用了圆形的格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既形成了对人物和内心的聚焦,又契合了影片的水墨质感,使影片看起来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当李雪莲上书北京时,影片也采用方形框架来反映法律社会的圆形场所。李雪莲不再抱怨。在回忆自己的新生活时,潦草的字迹也变回正常的宽屏,体现了主人公对执念的抛弃,使得《我不是潘金莲》意境优美,与人物剧情高度契合。
这部电影的情节基于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女人,她假离婚,但实际上是被她的丈夫伪造的。为了还自己清白,她固执地申诉,不肯妥协,希望各级官员帮帮她。但影片中的官员们看似在帮她试图解决问题,实则只是在明哲保身,谋求和谐稳定,甚至阻止她继续上访,从而在让人发笑的同时引发了很多黑色幽默。也将影片的深度从一个情感纠葛的故事,转化为一个将矛头指向体制、极具讽刺意味的现代官僚现象。
看这部作品的同时,会联想到张艺谋的《秋菊的故事》。虽然《我不是潘金莲》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概念形式都是上乘之作,李雪莲从故事的根源来说或许是可怜的,但她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肯定。她身上没有秋菊的故事,源于她对公平正义的坚持,在法律对她不利的时候。假离婚,但被骗的时候,希望法律能帮帮她,甚至偏执于利用别人帮我杀人。如果不是突发事故,这个故事该何去何从?这样形成的官方讽刺并不能反映小人物的苦难和众所周知的正义告白。
虽然电影很难给人任何真挚的情感,但我更愿意相信冯小刚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达到了最终目的。相对于现在浮夸、大众化的中国电影,谈幽默还是那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