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狮子》评论
印度电影《狮子》中一个乡村警长独自对抗整个腐败体系的反腐故事。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是我看完印度电影《狮子》后最大的感受。能够回到家,回到母亲的怀抱,是每个人最原始最单纯的感觉。
影片一开始,小男孩沙罗生活在印度的一个贫困家庭,独自与母亲、哥哥古杜和妹妹卡拉吉生活在一起。虽然生活很贫困,但他们一家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在贫民窟里,阳光、快乐、满满的幸福。我妈在工地干体力活,靠搬石头养活全家。我妹妹还在襁褓中,她很小。五岁的萨罗非常懂事,勤劳善良,和十几岁的弟弟一起,偶尔捡一些破烂和垃圾贴补家用。在萨罗的苦苦要求下,一天晚上,哥哥带着萨罗去了火车站,准备去捡点东西贴补家用。哥哥要去收拾东西,年轻的沙罗抵挡不住睡意的侵袭。他太困了,靠在他哥哥的肩膀上睡着了。没有办法,哥哥就把他放在火车站站台的扶手椅上。走之前,哥哥反复叮嘱萨洛哪里都不要去,就在扶手椅里等哥哥回来。其实我哥没有想到,把一个年幼的孩子放在一个地方,让他呆着不动,可能性不大。一个五岁的孩子怎么能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呢?这为电影接下来的发展埋下了种种伏笔。
睡了一夜,萨洛发现已经是深夜了,站台上一片寂静,空无一人。他环顾四周,到处都找不到他哥哥。一只狗悄悄地来了。对面的水塔看起来很怪异。无尽的铁路延伸到黑暗中。我不知道远处有什么。萨洛非常害怕。他想找到他的哥哥。但是他不知道去哪里找。他四处寻找他的兄弟。后来,他来到一列火车上,但还是找不到弟弟。无奈之下,他累了,在火车上睡着了。但在凌晨,火车突然启动,驶向远方。无奈之下,萨罗试图用手打开车门,并踢了火车的车门一脚,但车门被锁得紧紧的,他出不来。就这样,萨罗离开了哥哥,被火车带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目的地。途中,经过一些地方,他隔着火车车窗的铁栅栏向外面呼救,外面的人却不知所措,束手无策。火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行驶,终于驶到了印度的加尔格达。
一到火车站,工作人员就打开了火车门,小萨罗趁乱逃脱,就这样来到了大城市。在火车站,他试图告诉工作人员他想回老家,但是他把老家的名字叫错了,也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开始流浪,成了一个流浪儿童。家乡虽然穷,但在他心里永远是最温暖的。他很想念家人,爱妈妈,想念哥哥,但似乎再也回不去了。渴了,找个水龙头喝;我饿了,就在路边找点垃圾捡着吃。在诺达的加尔格达,人潮汹涌,拥挤不堪。五岁的沙罗就像一只漂泊在无边大海上的小船,孤独无助地四处漂泊。
在铁路附近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好心的女人曾经收留了他,让他吃好吃的,喝冷饮。他似乎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但是第二天,这个女人打电话给一个男人。这个人非常友好。他小心翼翼地捏着萨洛的腿和脚,说他很健康,正是他们想要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好像是把萨洛带走了。萨洛不想被陌生人带走,心里充满了恐慌。他觉得不好,就趁女人化妆的时候趁机逃走了。女人焦急地追着他,却又无可奈何。沙罗很敏捷,在铁路旁边跑着,跑着跑着,一直往前跑。就这样,他又开始了流浪生活。
在一家餐馆外,他模仿一个有钱人吃饭,引起了那个人的注意。后来,这个人把他带到了警察局。警察后来把他的信息登在报纸上,去搜寻你,但是没有回音。在这种情况下,他被送进了孤儿院,后来被澳大利亚的一个白人家庭误收养。就这样,他飞到了异国他乡,进入了一个非常有钱的家庭,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孩子。在优渥的家庭条件下,在养父母的悉心抚养下,时光飞逝,转眼间,他已经长成一个大男孩。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和印度学生见面时,他看到了小时候在车站看到的小吃——糖耳朵。突然,这勾起了他内心的回忆,童年的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闪现。他的记忆恢复了,他童年的所有事情都能清晰地记得。虽然他已经是一个正经的澳大利亚人,但骨子里还是有印度人的感觉。他想念他的生母,他想回去。这种欲望越来越强烈。在女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几经周折,他利用互联网上谷歌地图的高科技和自己日渐清晰的童年记忆,成功找到了自己童年生活过的地方。血溶于水,家人在呼唤他,他抑制不住欲望。他想回家看看他的生母。在养父母的支持下,他坚定地踏上了回印度的航班。
凭着记忆,他清晰地找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村庄。在村民的帮助下,其他人找到了他的母亲。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这位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的母亲缓缓走来。她一眼就认出了他,他也认出了她,于是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还见到了他的姐姐,她已经长成一个漂亮的女孩了。然后他问起他的兄弟,村民们告诉他,他的兄弟已经走了,和上帝在一起了。原来,在他走失的那天晚上,哥哥在火车站找他的时候被火车撞死了。尽管受到这样的打击,她的母亲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坚持不搬,住在原来的地方。她相信,只要他们家不搬走,他的儿子萨洛一定会回家。果然,经过26年的时间转移,似乎在上天的召唤下,小儿子沙罗终于回到了她的身边。
后来,他知道他的名字不是沙罗,而是萨鲁,在当地语言中是狮子的意思。影片取名《狮子》,也是这个意思。看到这个才知道为什么电影叫《狮子》。原来萨洛就是狮子。
这部电影反映了印度的社会状况。印度每年有8万名儿童走失。通过对影片的解读,呼吁社会关注和重视走失儿童。
在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哭了好几次,哽咽了。有些场景改变了一些个人的童年记忆,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第一次,萨洛和哥哥在火车站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卖糖耳朵。他想吃掉它们,但不幸的是它们的口袋里没有钱。我哥叫他以后给他买,还开玩笑说以后要买整个糖耳朵店。第二次,沙罗在火车轨道上和贫民窟里奔跑的时候,握紧拳头,上下挥动手臂,让人想起了很多可怜的少年。从他身上,我依稀记起了我的少年时代。第三次,上大学后,萨洛去了一个印度同学家,和别人一起品尝印度美食。当他看到儿时的糖耳朵时,被风景深深打动,细细品尝,热泪盈眶。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这部电影是非常好的一部,讲述的是亲情,无论是萨罗小时候在外流浪,思念家人;或者他长大后,想念亲生母亲。童星表现很好,成年后的演绎更是精妙绝伦。这类电影让人落泪,对亲情的充分阐述,对社会热点的高度关注。看完之后,我甚至想看第二遍。我个人评分是9.0。
另一方面,评分超过9.0的电影并不多。我对现在的大部分电影都很不满意,很多都是垃圾电影。看完之后,他们完全觉得自己是垃圾。前两天,一个电影导演和观众“打起来了”。导演怪观众不懂欣赏,观众怪导演素质不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电影制作方身上。编剧、导演、演员、投资人、制片人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只想再问一个问题。有没有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电影?
有一段时间,我看了电影院发布的电影信息。那些电影的内容很奇怪,人们一点也不感兴趣。它们是什么电影?怪不得都是科幻、恐怖、搞笑、炫富、历史等题材。我不明白他们导演这些电影有什么价值。拍这种电影完全是浪费资源。我们应该学习印度电影《雄狮》,围绕电影主题,把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发展的焦点、民生困难变成中心点,从而唤起人们的真情实感,弘扬一种真善美。仅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电影肯定能取得不错的票房,赢得观众的好感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