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

听了《恶的产生》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就是《平民如何变成屠夫》这一本书的这一段节选——

A:我只是有一张本辖区内的犹太人名单。我没有把犹太人抓起来,我只是应上级要求把名单交了出去。

B:我接到命令到清单上的地址去逮捕这些人,并把他们带到火车站。我做的不过是这些。

C:我的工作是打开火车的车门——就这么多。

D:我的工作是引导囚犯上火车。

E:我的工作是关上车门,火车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都不关我的事。

F:我的工作只是开火车罢了。

……

Z:我的工作只是打开淋浴器,放出里面的毒气。

先不把这些话跟校园欺凌联合在一起,单从我们的情绪这一点来看——现在的成年人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朋友的、家人的、同事的、领导的……可能我们的情绪爆发,也真的只是因为一件小事情,但也不是。所以,如果我们要去梳理、理清自己的情绪,就不能单看眼前的事,而是要去找到它的根源,去找一找自己最近的状态。

再来看校园欺凌,就像绘本中提到的一样,可能一个孩子受到欺凌,另外的孩子都觉得不是我的错,我只做了……。可能就是由于这些人你一点我一点的伤害对一个孩子造成了难以恢复的伤痛。

学了这节课,我知道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恶的成分,它也就像我们的内在小孩一样,我们面对恶的态度,不用惶恐和排斥,也是可以在时间中将它转化,治愈到我们自己的。课程中有一个问题问:承认你也有恶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我是迷惑的。我在想,我的恶是什么呢?我识别不了我心中的恶。当看着其他学员在承认自己心中有刺,曾经想当刺头、羡慕敢当刺头的人的时候,我在想我从小的生活就是规规矩矩,没有犯大错,也不敢犯大错。我不了解那种敢于“反抗”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一种向往。同时我也很开心,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拥有同理心,能够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或者感受,也能够给到别人回应。但是会让我反思,我给别人的回应够不够恰当、够不够及时,这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

这节课让我慢慢审视自己内心中的恶。我忽然想起一个事情,我曾经想过,假如有一天我下班之后在校门口看到一些小混混拿着棍棒在角落里抢劫学生。力量对比上我是打不过他们的,而且当时周围又没有人,我要不要去制止?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情景,我在想,可能我的道德驱使我应该要去制止,但我内心也是充满着害怕的,我也想要保证我自己的人身安全,我也想要逃。我现在在这算不算就是我心中的恶?

关于欺凌的形式当中有一个就是起外号。这一点我在反思我自己,因为我就给学生起过外号,而且不止一位同学。就有时候说到一个特别搞笑的地方,某种情景下,会给他叫一个小绰号,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开玩笑,一种喜欢他,想跟他玩的表现。昨天听课之后我在想,对我来说是玩笑,对孩子来说呢?孩子看起来可能也在笑嘻嘻,他没有生气的样子。可是要考虑到,当下那个环境,他能够去表达自己吗?他能够说不吗?他能够拒绝吗?所以我很懊悔,我就怕自己在无意当中做了伤害学生的事。我本意是想通过某些形式减轻彼此之间的距离感,但或许反而成了一种伤害别人的形式。因为我是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玩笑的,但孩子不一定能够理解这些玩笑,他可能会理解成是老师不喜欢他,在嘲笑他,在讽刺他。我真的怕自己无意间还做了其他错事。

面对校园欺凌,面对恶的态度,我觉得很难。我在想如果这样的事情出现在我的身边,我能做些什么?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我不能解决好——我不能一下安抚好被欺凌的同学,我也不能够找到欺凌的同学他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而且我要怎么样来教育其他同学?要怎么样去把防止校园欺凌这一件事情扩大影响?除了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也跟我个人的魄力和能力有关系。我只能告诉自己,慢慢来,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在我困惑的时候,我又把这样一句话读了好几遍——“所以说,在‘尽管这样’的时候,爱就登场。”面对恶,我们需要去严厉的制止,需要合理的转化,但不是说跟孩子断绝关系,而是要用爱来代替我们之间的连接。所以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感知到爱、接收到爱并传递爱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言语去传递一种正向的东西。对我而言,转化恶和处理身边的校园欺凌这样的事件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一个人可能暂时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但我仍想先教育好自己班上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做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做一个勇敢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