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如何看待唯美的电影语言中不可逆转的时间和不可逆转的命运?
在哥特艺术的影响下,黑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美与恶也不再是完全对立的。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绝望最黑暗的境地中意识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
哥特式的荒诞,紧张,温馨,温暖
一般来说,哥特电影往往会描写因满足个人激情或争夺财产而引发的迫害、谋杀等不寻常的故事。故事惊悚刺激,经常出现鬼神或其他超自然现象。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公元18世纪,美国一个名叫睡谷的僻静村庄。为了调查这里的连环谋杀案,年轻的警察克莱恩从纽约远道而来。
镇民们坚信凶手是一个骑着快马,手持利剑的“瞌睡虫”。
两个月来,镇上已经有三个人被杀了。
经过层层剥离,案件终于曝光。原来,当地富翁范·塔索的妻子为了报复,杀死了范·塔索的妻子,并占据了巢穴。后来,为了继承巨额遗产,她用巫术操纵睡谷,犯下累累罪行。
最后伯顿给了她一个恶作剧般的搞笑结局。沉睡的空心人醒来后爱上了这个邪恶的女人,迫使她逃到枯树的底部,只留下一只手露在泥里思考着这个世界。
此外,克莱恩和范·塔索的女儿卡蒂娜相恋,最终结婚。
影片故事荒诞紧张,以巫术为主题,以案件侦破为线索。离奇复杂,跌宕起伏,哥特精髓贯穿全片,从而为观众谱写了一曲世纪末的悲壮哥特挽歌。
这一系列因复仇和争夺财产而引发的神秘谋杀案,让影片笼罩在一种阴森的氛围中,充满了悬念。
此外,蒂姆·波顿的电影几乎都有哥特式的故事场景。同一部电影中经常出现黑白场景和彩色场景,冷暖和谐交融。
这是伯顿作品的两面,就像黑夜和白天在同一片天空。
破谷中,幽处终日雾蒙蒙。天空不时有闪电划过,随时可能出现的“困倦抑郁症”令人恐惧。镇外可怕的森林也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为了呈现神秘的破谷小镇,伯顿和剧组前往英国寻找最合适的地方。他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整个山谷变成了一个小镇,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种中世纪的奇特感觉,忠实地呈现了当时的面貌。
同样,为了配合影片哥特式的黑暗和不安,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现实世界是灰暗的,端谷里的故事是神秘而恐怖的,但主人公梦里的世界是绚烂、明亮而温暖的。美丽的庭院有一排白色的栅栏,花瓣随风飘落如雨,温柔的母亲围着绿树翩翩起舞。现实和梦想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温馨场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分时空,表达主人公的梦境和心理情绪,比如春天的无限花园、童话般的母亲,既冲淡了影片的恐怖气氛,又营造了童话的氛围,带来了更多的神秘意境。
在主场景即哥特式黑白场景中,子场景即彩色场景不时出现,不断交织,引导观众既关注剧情的发展,又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配合剧情的复杂推理和人物的复杂关系,揭露人性的丑恶,展现人性的美好。
蒂姆·波顿的哥特电影通过两个风格迥异的故事,展现了冷与暖的鲜明对比,黑暗与光明的尖锐冲突,邪恶与正义的交锋。
哥特元素的电影叙事艺术
影片中随处可见哥特元素:风蚀的墓碑、黑暗的森林、魔鬼手臂般的树枝、缠绕在树枝上的藤蔓、远处的雾气、倾斜的屋顶、多云的天空、忽明忽暗的光影、强烈的红黑色、苍白而略带神经质的人物、阴郁而沉重的配乐等。这些哥特元素让影片充满了深沉黑暗的气息,也让观众领略到伯顿一贯的哥特死法。
墓地
在电影中,当警官克莱恩第一次到达狄杰古镇时,他在小镇入口处的一个大墓地被迎接。被风侵蚀的墓碑歪歪扭扭,灰黑色的寒地荒凉贫瘠,毫无生气。克莱恩手里提着两个大行李箱,沿着墓地中央的一条泥泞小路慢慢走着,背绷得紧紧的,没有一点恐惧。
墓地象征着死亡,它的出现意味着前路凶险,生死未卜。
克莱因的到来并没有停止沉睡山谷中的血腥杀戮。
夜晚,大雾吞噬了火炬,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飞走了。
镇上的居民聚集在新挖的坟墓和新造的棺材周围哀悼死者,看起来很悲伤。
墓地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新坟,提醒着凶手的残忍。谁会是下一个受害者?绝望和恐怖的气氛蔓延开来。
为了寻找破案线索,天已经黑了。克莱恩挖了三个坟墓,抬出棺材,开棺验尸,无头尸体静静地躺在里面,毫无生气,但仍为破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死神可能希望拯救别人的生命。
黑暗中,沉睡的山谷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墓地里。电闪雷鸣中,他提着长剑疾驰而去,身后一大片墓地清晰可见。他的影子和墓碑的影子都被拉长了。每一次他的出现,都意味着死亡,墓地里建起了新的坟墓。这一幕把哥特恐怖推向了高潮。
墓地象征着“死亡”,没有生命。墓地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死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向往,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但正是这种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生生不息。
洞察死亡的细微之处,或许能像克莱因一样,揭开神秘面纱,拯救无辜生命,彰显正义,消除邪恶。
哥特电影通过死亡展现了比生命更有价值的真善美。
雾
电影故事发生的地方一整天都没有阳光。无论是小镇,还是山谷,还是一望无际的黑森林,它们总是出现在迷雾中,朦胧而神秘。
雾的形式多种多样,“雾”的存在让整部电影阴森、神秘、黑暗,烘托出一种充满悬念的阴森气氛。
直到影片的最后,正义得到了伸张,影片才真正一扫阴霾,展现出新千年的亮丽色彩。
浓雾-混乱、神秘和黑暗
克莱恩和他的助手小马斯不顾危险闯入黑森林,为的是破案并找到传说中的“睡谷”——枯树的埋葬地。
浓雾下一望无际的森林阴森恐怖,每一根枯枝都像魔鬼。大雾使前进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在森林里骑马,试图找到路。他们甚至把前来帮忙的卡特里娜误认为是“睡谷”,差点误伤了她。
吞噬死亡前兆之雾的光
克莱恩来到布罗肯谷的第一个晚上,漆黑的夜晚没有月光,守夜人拿着猎枪在瞭望台等着。
突然,森林里一阵骚动,羊不安地站了起来。几团雾像施了咒语一样,准确地飘到了几个火把上,瞬间吞噬了仅有的一丝光亮。
夜晚,一片寂静。突然,沉睡的山谷又出现了。他骑着马,手里拿着一把剑。可想而知,守夜人注定要失败。
远处的雾-不真实,不真实,真实。
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前景:山坡、麦田、溪流、墓地、房屋,都笼罩在雾中,神秘、虚幻、梦幻,仿佛断谷镇不真实。也许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谜,等待克莱恩去解开和揭开。
颜色
黑色——未知和恐惧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象征着污秽、邪恶、死亡、哀悼、刻板、庄重、保守和个性。
伯顿刻意将色彩元素最小化,结合剧情形成黑白对比,营造出明亮冷艳的色彩,突出血腥场面的震撼效果。
哥特式电影中的场景通常在黑暗中展开。
黑暗象征着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
带来死亡的人都是一身黑衣,如睡谷。
黑色象征着丑陋和否定。黑色可以逆转任何其他颜色的积极象征意义。
在电影《睡谷》中,树木、墓地、房屋、死者的衣服都选择了以黑色为主色调的黑暗系,因为整部电影色调诡异,故事充满悬念。
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整体色调以灰色和黑色为主,但色彩层次丰富,使得这种搭配不仅乏味,而且非常细腻,富有层次感,使整部影片充满了高贵典雅的油画质感。
献血与死亡
为了营造浓厚的哥特式氛围,尽量减少布景和服装的色彩,影片在几乎单一颜色的黑白画面上突然闪现出鲜红的笔触,更加震撼。
红色代表献血和死亡。
每次“睡谷”出现,都快如闪电。刀剑落下,人如瓜果坠落。献血涌出,晚上红得刺眼。几滴献血沿着刀刃缓缓滴落,营造出恐怖悬疑的气氛。
每种色调都有自己的叙事意义,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来划分叙事之间的差异。
红色和黑色的对比非常鲜明,红色和黑色的结合代表了另一种情绪:仇恨。
对这两种颜色的偏好决定了影片的基调:黑暗、血腥、仇恨和恐怖。
阴影
在光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的哥特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光影的效果与电影风格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光象征着安全、美德和幸福;黑暗代表恐惧、邪恶和未知。
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光影是有氛围的,光影的充分运用在蒂姆·波顿身上创造了独特的光影效果。
影片中,睡谷往往通过不稳定的阴影描绘出人物的神秘,通过逆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呈现出一种黑暗神秘的魔幻意境,艺术表现力极强;
同时,每一次“困倦抑郁”的出现,都伴随着闪电,使得画面中的人物显得若隐若现,紧张吓人;
另外,小镇的形象总是出现在雾中,因为光线在雾中无法直接穿透,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漫射的光线映照着村镇里的黑房子,黑暗而寂静;
而且狰狞的面部表情是由底光塑造的,来表达人物疯狂愤怒的情绪。
哥特艺术下的深刻主题
哥特小说的著名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说:“重听的人应该大声喊叫;对于视力不好的人,你得画一个又大又惊人的数字。”
《断山谷》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表面上看起来是表现堕落和邪恶,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实际上,影片执着于死亡的气息和怪异的外表,停留在人类的关注中,隐喻着信仰和精神内涵,试图用有力的呐喊唤醒灵魂。伯顿在用自己的方式分析人性和社会悲哀。只有对黑暗的事物进行夸张有力的渲染,才能让人思考生、死、乐、痛、不朽、孤独,这才是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蒂姆·波顿的哥特电影放大了黑色的一面,让光芒更加明亮,让来之不易的温暖直抵人心。
伯顿能从惊恐的影像和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出人类欲望、罪恶、社会价值和伦理的缺点和缺陷,而不是拘泥于简单血腥的感官刺激。
影片以一种标新立异却又不近人情的视角探索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分析和表达了阴郁、痛苦、悲伤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人们对美的向往。
克莱恩的坚持,马斯的勇敢,卡特里娜的善良和正义最终能战胜邪恶,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
哥特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荒诞的事物中感受到珍贵的温暖,从最绝望、最黑暗的处境中认识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净化。
黑色和残酷是吸引人的,天真和温暖是感人的,这是蒂姆·伯顿哥特式电影的宗旨。就像在破谷的黑暗世界里,他让丹顶鸟出现在枝头,非常珍贵。这种鲜艳的颜色让人看到希望,感到温暖。
伯顿的电影虽然气氛恐怖,生活不幸,人物孤独忧郁,但总是很难与人交流。
但无论如何,伯顿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气氛多么恐怖,都可以诞生一个光明的结局,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意,都可以面对一张乐观的脸,无论人物多么孤独忧郁,都可以露出笑容,无论沟通多么困难,都可以交叉沟通。
就像黑色中的红色...希望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