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美
当下,“和谐”可算得上是最时髦的一个词了。那么,什么才是和谐呢?
翻阅词典,和谐的定义是“配合得适当、匀称”。词典的解释总是力求直白,然而在我看来,和谐不仅如上所述,更多的,还是一种境界。
要做到和谐的境界,就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内心的和谐”。
主张“和谐之美”, 哲人言,和谐即美,和谐是美的至高境界。实际上,不但社会需要和谐。所以,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和”,不是和稀泥,而是恰到好处,也就是平衡,即和谐。所以,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甚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你看恭敬好吗?谨慎好吗?勇敢好吗?直率好吗?都好。但是,“过犹不及”。打破了平衡原则,因为不和谐了,就有了疲劳、畏缩、悖乱和刻薄。“礼之用,和为贵”。
万事万物,特别是个体身体与生命,恰恰需要处于这种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才能健康与平安。这种无过无不及,也就是孔子说的中庸。有人也会说,中用并不好,因为中庸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的非原则之“和”。其实,中庸是高尚原则之下的一种内在的和谐。
和谐的至高境界包含了道德的诉求。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将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认为是最高的了。《论语》还记载了孔子与颜回、子路的一段对话。孔子让两位弟子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回答:“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敝之而无憾。”意思是说,愿意把我的车马、高贵的皮衣同朋友们一起享用,即使用坏了,也一点儿不遗憾。颜回回答说:“原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说,我不愿意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愿意表彰自己的功劳。这应当是不错的了。可是我们看孔子的境界,就远远高于他的两个弟子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正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老者安适、朋友信任、年轻人收到关怀的;
而差异之美, 主张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的异性关系模式。她还把尊重性别差异的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中实施更普遍的尊重。